高中语文讲读课教学的四个关注点
2020-06-19
【摘要】学生学习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讲读课文,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基础,因此,高效的讲读课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主要从类课文教学、注重情感教学、对教材再加工、不忽视阅读课四个方面对高中语文讲读课教学的关注点进行了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讲读课;类课文;情感;再加工;阅读课
上海高中语文教材课文(沪教版)的编写包括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讲读课文一般情况下都是经典的文章,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文章,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思想文化修养和一定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是语文讲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培养的落实需结合作文教学进行详解,本文不做详解。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类课文要尝试整体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已习惯于以“一课”为单位进行教学,对整本教材没有整体把握,这使得学生一学期下来,对语文究竟学什么并不是很清楚,脑中只是零星的记着个别课文的某些片段,语文能力没有质的提高。随着部编版教材的推行,群文教学提上了日程,任务群教学已然是当今最重要的教学设计模式。在最新的《语文教学通讯》(7-8)合订刊中,任务群教学设计作为重要的板块,占据了刊物的大部分版面,可见其重要性。所以,在现阶段教学中,不妨尝试着改变教学的设计,尝试着对类课文进行宏观调控。以沪教版第一册教材为例,为了让学生重点掌握小说这种文体,可以将《最后的常春藤叶》《一碗阳春面》《边城》(节选)归为一类,在整体阅读三篇小说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阅读,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小说的共性特点的基础上,再分析各自独有的特色,这样一来教学重点便被强化,效果要强于简单的单课教学。再如: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懂得人性之美的内涵,就可以将《跨越百年的美丽》《邂逅霍金》归为一类,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伟人的人性之美,为了强化这一教学重点,再提前将沪教版第五册教材中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加入此类,对三篇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研读后,学生会强化一个认识,只有人性美、内在美才是永恒的美。又如:在进行沪教版第三册教材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序这种文体的共性特征有深刻的认识,又不会忽略到每篇序的个性特点,不妨将沪教版第三册教材的《白莽作〈孩儿塔〉序》、第四册教材的《胡同文化》、第五册教材的《〈宽容〉序言》、《〈激流〉总序》、《伶官传序》进行整体教学。
二.讲读课要注重情感教学
特级教师李镇西曾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提到:教育是“人学”,而作为“人学”的教育当然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感情。素质教育,更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人的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所以,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情感先行。鲁迅如果没有对儿时无忧无虑生活的深切感受,就难以写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曹雪芹如果没有对封建社会的痛苦经历的体验,也写不出不朽的名作《红楼梦》。在高中语文讲读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先感受作家创作时复杂的情感体验。随着情感的深入,学生就会产生感情上的愉快和精神上的陶醉,从而会全身心的探求语文的魅力。
本着这个初衷,教师在讲授沪教版教材中孙犁的《荷花淀》中的一段景物描写时可以做如下的处理。文中的景物描写是:“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作品反映的虽然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透过作品描写的文字,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幅清丽和谐、安静明朗的画面。这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出了水生嫂勤劳、淳朴、温顺的形象。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能通过“女人在编席”这样一个信息来概括她的形象特点,还要要求他们调动感觉和想象去体会文中所描述内容的形、味、色等特征。虽然许多学生对苇眉子这种事物并不熟悉,但透过文字、凭借想像力,他们可以触摸到苇眉子,感受到湿润、柔和、光滑和细薄,并能够联想到与苇眉子有相似特征的其他事物,如“白羽毛”,于是学生的内心会唤起一种美好的感觉,随即,教师再要求学生们根据文中的内容仿写,通过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们的人文情感便被自然而然的调动出来了,对文章理解与把握也就更近了一步。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一书中说:“我痛心于语文教学被“非文化”异化,我呼唤语文教学的“文化”之魂重新归来!因此,在我的语文课上,我运用多种方法,借助各种手段和媒介,努力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构成我语文教学个性的又一个鲜明印记。”可见,营造课堂学习氛围,激发情感底色十分必要。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为了让学生能喜欢这部作品,在正式上沪教版教材《香菱学诗》这课之前,教师不妨做些准备工作,来酝酿感情,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剪辑电视剧《红楼梦》的精华片段让他们观看;在语文辅导课简介《红楼梦》的主题、解读关乎人物命运的判词、宝黛钗的爱情等相关内容,这些工作会激发他们对《红楼梦》的热情,带着这些热情再学课文,效果非常好。正如王厥轩在《中国教育绝不输给美国》一书中所强调“一个学生有了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他会发挥无穷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再如沪教版教材《老王》一课,教师绝不能把教学重点放在老王的人物形象上,因为这是一篇散文,教学重心应放在作者的情感分析上,通过老王这个人物、老王与作者的交往的二三事的语言的分析,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再现一个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的反思。所以,要搞好讲读课,贯彻人文精神教育,就不应再运用肢解课文、空洞说教的讲读课模式,而要充分挖掘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并让两者交互感应、沟通,让学生和作者、作品主人公一起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语文课堂要激发爱憎,用美去塑造心灵。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取得最佳阅读效果,阅读能力也会有相应的提高。 阅读是感知,而“彻悟情感”才是品味文学作品内涵的真谛。
三.对讲读课教材要再加工,不能照搬教参。
教参,教参,顾名思义,它是教学的参考,而不是权威,教参在有些内容的阐述上是有不足的。如人教版的教材,有一篇课文是《五人墓碑记》,教参中关于本文对比的分析提到三组,分别在第二段、第四段、第五段,但事实上,第五段中还有一组对比——五人自身的对比。由此可见,不能照搬教参,要深读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如何进行再加工,张锦艳在《学园》2013年第09期中提及的方法具有指导意义。一是要独立阅读,抛开教参。具体地说,就是在自由的环境下,独立面对教学文本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阅读经验,把文章认真诵读几遍,对文本不断发问,不断思考。在此基础上对文本本身进行细致、精确、全面的分析,实现对文本意义深入、透辟的解读。然后,再整合为教学设计,进而展开教学活动。二是要比较阅读,比较是解读文本的一条有效的通道。
以沪教版教材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为例简单说明一下,对于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在学生熟读教材的基础上,打破逐段概括大意的传统教法,以一个主要问题贯穿课堂,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作者主要写的是左忠毅公,为何后文的笔墨都在写史可法?”这一问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解决作者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进一步了解左忠毅公这个人物形象。这些看似教学中的小变动却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兴趣和思考的广阔空间。所以只有熟读深读教材,才能在教学时灵活机动,对课文重新整合,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对教材再加工,只深读、解读好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以课文为根本拓展教材,尽量能使自己在课堂上,牵出生活中的更多东西,做到由点到面。如沪教版教材中《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让学生们悟到马克思的伟大,以及马克思理论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运用,还要通过拓展《马克思的自白》一书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们进一步走进马克思,知道他不但是一位伟人还是一位亲切的普通人,并向他们推荐《马克思秘史》、《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两本书,来拓展教材。这样教学,学生会以教材为学材,把课文当作例文,受益匪浅。教师应该记住“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四.不可忽视讲读课的助手——阅读课
我们知道,单凭一本教材完成教学任务,培养语文能力是不可能的。阅读课,就是为了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移到课外,举一反三,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阅读相结合,从而增强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适逢教材改革,部编版教材高一上册的编排十分注重整本书的阅读,目录中有一个单元就是《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那么,如何在学生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本书的阅读教学呢?这是我们急需思考和落实的问题,鉴于三个月的实践,发现,要想阅读高效,使之成为讲读课有力的补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措施、方法。在开学初,设计导读单,给全体学生规定任务,设计完成任务的时间表,目的是让学生们心中有数;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督促检查,方法可以灵活多变,不定期抽查笔记,检查背诵等,有时要求学生之间互查;教师还可以安排几节课,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这样,学生们就拥有了一种成就感,学有所用,提高了兴趣。随着阅读量的增大,悟性的增强,学生们的能力也就会有提高,乐于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如果进行得顺利,可能有些同学就会不满足于学校安排的阅读课,自己的课余时间也会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从而进一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当然,教师在进行讲读课教学时,关注以上四点,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但大量的归类、拓展、探究,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备课组的齐心协力。所以,讲读课教学要想效果好,效率高,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任重而道远。但不管怎样,讲读课教学值得思考与改变,因为这是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基础。
参考书目:
1.李镇西《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2006.4
2.于漪《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2006.4
3.王厥轩《中国教育绝不输给美国》2012.2
4.瓦·奇金《马克思的自白》1997
5.部编版教材高一上册 2019.8
6.《语文教学通讯》2019.(7-8)合订刊
7.张锦艳《学园》2013年第09期
8.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1——6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