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尚德实验学校

English

发展情节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0-06-19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学科,也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为促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之中能够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展开有效的教学。

   “教无定法,确有章法。”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根据目标任务、综合学情、学科特点等因素,积极开展个性化课程教学活动,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假期里,我认真拜读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一书,于老师倡导的“发展情节法”的教学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发展情节法”是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本,通过扩散思维对情节加以发展,对学生开展集说写训练、发展思维想象能力、融思想教育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活动。它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无限的发展潜能。下面,我就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说说我对“发展情节法”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通过适当发展情节,揭示深刻内涵和基本要义

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的故事情节上,再就是生活阅历浅陋,实际感悟能力欠佳,他们对于许多文章中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义难以进行正确理解和有效把握。正因为如此,教师应当而且必须通过对教学内容加以合理性的想象,引导学生在适当发展情节基础上努力达成主动揭示内涵要义的良好效果,从而不断训练和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能力。

沪教版二年级有一则寓言故事《狼和小羊》,在课堂上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首先抓住文中“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茬儿”,“狼不想再争辩了”这些语句,让学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贪婪和凶残”才是狼的本性,它所说的话只不过是一种毫无道理的借口而已。然后不妨假设一下,狼所遇到的并非是小羊而是老虎或者狮子等威猛强壮的角色,它还会如此地蛮横无理吗?学生们一致认为“不可能”。“那么,你们认为狼的这种做法是什么呢?”经过思考、讨论和交流,最后结论是“狼畏惧强大,欺凌弱小”。而这正是本则寓言的主要寓意和教育目的所在。

在一篇课外阅读文章《狗熊给象做裤子》中,它的结尾是这样的:“狗熊捧着做好的裤子,十分得意地向大象的家里走去。”在读完文章后,我引导学生想象狗熊来到大象家里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于是,师生之间就有了这样的对话:“大象看到狗熊送来的新裤子会怎么样?大象一定很高兴,会马上把裤子穿上吗?”“不会!”“为什么呢?狗熊穿上新裤子不是很合身吗?同学们可以从狗熊和大象的身材大小上去思考一下。”经过我的点拨和学生的仔细思考,知道了原来问题出在大象的身体要比狗熊大得多。大象那么大,而狗熊要比大象小,难怪穿在狗熊身上合适的裤子大象却穿不进去。接着,我再次点拨:“是啊!狗熊做新裤子的时候是根据自己的体型来做的,没有考虑大象。那么,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能够说出做事要考虑实际,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等等,这些语言虽然不够理论化,但是寓意却已经揭示出来了。这时,我再把文章的寓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做事应该面对实际,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

  二、通过适当发展情节,体会人物品质和思想情感

语文学科有着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等基本特征,其中人们引以为叹的“留白”就是汉语言文学中独有的艺术魅力,就是“芸芸众美”中的典型现象,为“观文者”留下了思维想象和个性感悟的空间。

沪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有一篇课文《苏武牧羊》,苏武代表汉朝出使匈奴,被匈奴王软禁起来,不得回国。课文最后一节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过了整整19年,经汉朝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这中间只用了一句话就把19年写完了,这是一处很明显的留白,也是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补充的地方。于是,上课时,我这样和学生说:“苏武被匈奴王派去牧羊,这一去就是19年。在这19年中,苏武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而汉朝又会和匈奴王进行哪些交涉呢?请大家结合课文第五小节,发挥想象,补充一下这19年来发生的事情。”有了这样一个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思考:苏武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以及汉朝和匈奴之间的交涉。从学生完成的写话中,大部分学生补充了苏武在这19年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心坚如铁、忠于汉朝的品质,从而使苏武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三、通过适当发展情节,努力深化理解和加强感悟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看图写话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对图片的理解以及图片和图片之间的关联性展开,以这种形式呈现出来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与连续性文本教学相比较,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说写活动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

如在进行看图写话“上学路上”这一课时,我有意识地把第三幅图片去掉,让学生“联系第一、第二和第四幅图片,想象一下,第三幅图是什么情景,然后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讲给同学听。”学生只有根据第一、二、四幅图中的人和物及其表情活动阅读清楚,大体意思搞明白,然后再把它们间隔性地连贯起来理解和感悟,并且在合理化想象基础上,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一整体阅读任务。在进行这一教学任务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二两幅图,用几句连贯的话说一说这两幅图片的内容;接着,再来说一说第四幅图片上的内容;最后,再根据这三幅图片进行合理想象第三幅图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理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一举多得。

  四、通过适当发展情节,深化理解诗意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内容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加大,而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大家都在不断探索方法,从刚开始的读读背背,到现在把古诗文放入教材的正式课文当中,可见古诗文的学习已经不是简单的读背了,还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内容和诗意。正因为如此,虽然沪教版的古诗不要求深入理解,但是我们在教授的过程中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简单了解。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是要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反复诵读诗句,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这样既可以深化学生理解诗意,又可以引导学生自然地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意境。

如杨万里笔下的《宿新市徐公店》,结尾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读到这两句诗时,对于现在城里的孩子来说是不能理解的,因为他们没有这种生活的经验,没有见过菜花,也不知道蝴蝶飞入菜花是什么样子的,不免会产生疑问:“为什么黄蝶飞入菜花丛中后会找不到了呢?”这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出示出来,课件上是一幅满是菜花的图片,告诉学生这篇黄澄澄的就是菜花,学生马上就能理解,原来菜花是黄色的,而黄蝶也是黄色的,这样当黄蝶飞进菜花丛中自然而然就看不见了。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带学生去实地看一看菜花,看一看蝴蝶飞进菜花丛中的样子,相信这样的体验会更加深刻。这样的教学,学生既对诗意加深了理解,更学习到了诗人细致观察生活、收集写作素材等品质。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体系中,“发展情节教学法”的策略性构建和合理化应用,既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等能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微信扫一扫

获得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