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言运用,引导思维培育——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
2020-06-19
摘要:思维是语言的内涵,文言文教学应立足于语言运用,通过虚词的辨析,句式的转化,句群的关系角度,多角度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积淀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言虚词 文言句式 思维提升
一、文言文教学中“语言运用”缺位的原因分析
当前,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语言运用”缺失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三点:
首先,当前学生的语言背景是现代汉语,言语情境以国家统一规范的普通话交流为主。虽然现代汉语与文言文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但是古今的差异很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在现代汉语的语言背景下进行的。那么,面对时代相隔较为久远而且缺乏背景依托的文言文,学生不仅心存参差,在言语经验上存在着较大不足。根据奥苏泊尔意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有意义,关键在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结构中是否有与新知识相呼应的内容。当前学生的语言背景和文言文认知基础的缺失,或许是文言文教学整体效率较低的根本原因。
其次,“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的问题,无非是对“文”和“言”的定位,要么重言轻文,要么重文轻言。而且,对“教什么”的理解,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怎么教”的问题。重“言”,多是用串讲串读式,一般是教师包办,将文本从头到尾详细地解释讲解,学生多是被动地、机械地学习和接受;重“文”,多是引领整体感知,体悟文本的思想情感,教师对文本的文言基础知识讲得很少,更多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思想主旨或者情感态度。即便有人主张“文”“言”并重,但是在具体施教中关于“文”和“言”的教学仅仅是简单的搭配,较少呈现借“言”悟“文”或由“文”悟“言”的相互渗透的教学情境。
再次,语言运用过程,是对语言运用规范的体验和认识过程,也是个体言语经验的形成过程,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过程。如果文言文教学还是停留在知识点的串讲和点播,而不是借助文本的梳理,忽视思维是语言的内涵,那么文言教学的低效现象将会持续下去,这样的现状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变,首先是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失去兴趣与动力,更谈不到思维的提升。
二、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践行语文运用和思维提升的有效策略。
1、关注虚词的使用。
所谓文言虚词是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多数不表示明确的意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虚词是文言文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理解句子的意义、语气、神情、风采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一句“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这句中的“矣”能否换成“也”呢?答案不能。因为虽然“也”和“矣”都是表示肯定,但“也”更侧重于口语中的“是”,而“矣”则侧重口语中的“了”。如果换成“也”的话,语气就过于强硬,既不符合邹忌的身份,又不符合“讽谏”的特点。相反,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如果是“矣”的话,既陈述了齐王被蒙蔽的程度之深,又语气委婉诚恳,能够更好让齐王接受。下文中的齐王“善”“乃下令”就说明了邹忌劝谏的方式是非常成功的。
通过“矣”和“也”的辨析,能够让学生更充分认识到讽谏的特点,对理解邹忌的形象会更加充分。
2、关注句式:
句式往往和语言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定的语境一定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句式。
“王之蔽甚矣”是一个被动句,意思是“大王受蒙蔽很厉害了”,那么,这个句子可否改成“倒装句”,如“甚矣,王之蔽”呢?答案是不能。因为“甚矣,王之蔽”中强调“甚矣”表明齐王被蒙蔽的程度之深,语气过于强烈,同样既不符合邹忌作为臣子的身份,又不符合“讽谏”的特点。
通过被动句和倒装句的调换,学生对邹忌讽谏言语的分寸之感理解就比较充分,对讽谏的特点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再如,文章中妻、妾和客人对于“邹忌和徐公谁美”的回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子用反问句来赞美自己的丈夫,从中我们读到了妻子对邹忌的爱意和情感。“徐公何能及君也!”小妾的回答只是重复了妻子的后半句,把前半句发自内心的“君美甚”省略了,恰恰反映了小妾顺从的心理。“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一个陈述句反映了客人敷衍、讨好邹忌的心态。正是由于妻、妾、客他们各自的情感和位置,决定了他们所说内容的局限性,不能全听全信。邹忌发现每个人身边都会有很多“私我”“畏我”“求我”的人,每个人都会受到来自亲人、朋友、下属等等人的无意的、善意的或者有意的“蒙蔽”。于是邹忌决定进谏。
3、关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语言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它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相对简单思维成果用简单的句式或词语表达,复杂的思维过程以及用它产生的思想就应用复杂的句子,所以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颁布的“除弊”措施分为三个等级:“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三个句子是是除弊的三个不同级别,从内容上来说,是由难到易的过程。上、中、下赏根据进谏人的胆量和进谏的难度来区分,充分体现了齐威王纳谏的力度之大,表现了其善于纳谏的特点。
又如邹忌讽谏齐王时说,“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三句话的顺序不仅对应上文邹忌在家里说话时的对象的身份,其实也有亲属远近的关系,正因为亲属远近不同,说话者的心理就不同,所以就会产生“私”“畏”“有求于我”的心理。这样的组合顺序恰恰是类比的特点。
今天流传下来的古文,是历代最优秀的知识分子思想和艺术才华的结晶,在这些经典作品中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思想、文化、生活信息和语言智慧,是后人取之不尽的思想和语言宝库。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立足语言运用,不断激发、唤醒学生的思维潜力。
参考文献:
⑴孙蕾.文言文中虚词的作用及应用.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⑵吴鹏.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
⑶郑桂华.文言文教学价值再思考(2015.12.)
⑷陈荣龙.语言建构与运用导向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