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尚德实验学校

English

跳出行文藩篱,尊重语言规律

2020-06-19

当今作文教学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用模式化训练,写规范化文章。人们普遍归咎于高考指挥棒的引领,问责于教师教学内容的程式化。这种声音恰恰掩盖了一个事实——人们抛弃了学习并运用语言的规律。作文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基于语言学习下的表达训练。其目的是通过语言规律的学习,使学习者可以合理、完整、清晰地运用不同的文体,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情绪、态度。

我会通过语言学习积累和写作实践应用两个方面阐述这一问题。

一、语言学习起点在阅读

强化阅读训练,是提升语言敏感度,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积淀。困扰现今写作教学的问题是学生的“自由写作”与“考场作文”无法有效融合。于是“自由写作”天马行空、妙语连珠、个性鲜明;“考场作文”循规蹈矩、空洞无物、千篇一律。不能否认的是从古至今当作文遇到考试的时候就会“变身”,无论是排律、骈赋,还是八股,抑或是现在的“考试体”作文,都是写作在考场里孵化出来的产物。漆永祥教授评价现代考场作文时说:“考生作文中宿构、默写、套用的情况严重;模板化、程式化与假大空的现象更为普遍。”教师试图摆脱这一藩篱,却越陷越深,变成了固定化的模式。于是,为了感人,出现了“小资美文体”、“爹死娘病体”;为了个性出现了“亮点闪光体”、“文白夹杂体”,“用抒情的语调,心灵感应式的感触,无病呻吟的口吻来描述与议论;或者事先准备几个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心灵鸡汤类励志故事,无论什么题目,都用这几个故事编织成文。”

《上海市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实验本)》中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写作任务主要有自由写作和命题写作。自由写作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自主选题、自由表达的一种写作方式”,“命题写作是非自由的写作,必须按照拟定的标题、给出的材料、规定的话题或提出的要求进行作文”。考场作文就是一种“命题写作”。同样,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学习要求”中针对写作提出这样的标准,“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精神。”实现这一目的离不开阅读的积累。必须将写作教学还原到语言文字学习中,减少一些格式、技法上面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尊重语言,重视规矩,这样才能“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1.开展以写作训练为目的的阅读积累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不仅包括对写作知识的掌握。写作技巧的运用,书面语言的表述等方面,而且还牵涉到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认识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直接和“阅读”、“听知”、“说话”结合在一起就是写作。就写作而言,“阅读”和“听知”是吸收,写作和“说话”是阐发;“阅读”和“听知”是阐发的前提,写作和“说话”是吸收后再阐发的产物。因此阅读教学可以服务于写作教学。阅读教学又可以分成两个部分,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教学。

通过课内阅读积累语言风格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历史的检验而沉淀下来的优秀作品,是经过反复推敲的优秀的语言使用典范。所以除了发掘文本本身传达的文化意义、思想意义、写作手法以外,更应该关注一下每篇文章的语言风格。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高中学段的选文不单是从思想性和文化性上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语言风格的多变,也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不同的作家,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体裁,不同的风格;甚至是同一作家不同的体裁文章风格也不同。高中教材绝不是简单的呈现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的特点是什么,而是透过文字组织的背后清晰地抓住坐着的思想、观点、情绪。

比如《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是一封贾平凹写给妹妹的家信,如果从这个方面看的话,这实用类文体;但细细读下来,不难发现,作者对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境界,读书的技巧,我们应追求什么有着具体而细微的阐述。而这些阐述不是生硬的,是和蔼的、生动的、易于接受的。那么什么是语言的平易,什么语言别人更易于接受,这边篇章呈现出来的便是一种标尺;再如《老王》,杨绛先生的这篇写人散文,希望自己可以直面内心的“愧怍”。这样的情绪,需要只有经过作者极深刻的思考,在极强的克制下,平静的娓娓道来才更能打动别人;再如鲁迅先生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中,那迫于形势的难以明说和引而不发的语言模式,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然后习得并应用于写作中的。

通过课外阅读拓宽思想维度

套路作文容易暴露写作人思想内容缺陷,思想深度缺乏,思想维度缺少的弊端。而通过阅读提升学生的语言敏感度,进而拓宽学生的思想维度是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课外阅读应成为课内阅读的有效辅助、补充、拓展。一般来讲,课内阅读可以算作激趣,读过《老王》可以拿来《我们仨》读读;读过《人因思想而伟大》就可以看看整本的《思想录》。教材往往囿于篇幅,撷取文本精华,在课外把作者相关的作品,或节选作品的完本读完,是全面理解作者创作意图,明确作者行文风格,探寻作者思想内涵的有效补充。这些补充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作文审题过程中全面理解材料意义和内涵;另一方面也是很好的写作素材的积累。

在此基础上针对某一作者不同时期同一体裁的作品进行专项阅读,可以给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历史演进观;针对某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专项阅读,可以给学生建立起多角度、多层级、多侧面解读材料的立体“视觉”。这些思维认知的形成必须完全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思想维度的缺失是现代作文教学中扼住学生提档升级咽喉的那只大手。

2.鼓励以写作训练为目的读书笔记积累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先生留给我们的醒世恒言。这是实现有效阅读的最佳途径。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在大量阅读的同时,按经文、吏治、诗赋、史地一一摘录、编写、增改;几十年读书不辍,动笔不断,一部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而他的著作如《读书止观录》、《书香信》、《耕堂读书记》等,大多是在这样的积累下完成的。

读书笔记的写作对象,课内课外应该兼有,但是写作的内容应该始于摘录,终于评荐。读书笔记其实是“木炭习作”。叶圣陶先生曾在《木炭习作和短小文字》一文中强调了片段练习的重要性。他写道:“譬如写一点感想,你得把握那感想的中心,让所有的语言都环拱着它,为着它而存在。”实施以写作训练为目的的读书笔记,可以有效解决素材积累的问题,毕竟“摘录、提要”都是简单的采撷;在发展到“批注、心得”的写作的时候就是将自己的思想火花点滴收集的阶段;达到“纰缪、比较、评荐”层级的时候,写作所必需的横向联合、纵向延伸的思维模式可以基本形成,平日里的这些只言片语,也会自然而然地在“命题作文”中起到重要作用。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这样写道:“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就是告诉我们,无论些什么,都要言由心生。读书笔记实际上就是每个人在阅读过程中生成的一种认知,这种认知一方面是读者思维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即时生成的态度、情绪、思想。也就是说,读书笔记是每个人释放自由灵魂的舞台,是一种相对无拘无束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最终指向的还是我们可以实现“想些什么,就把什么东西写好”这一终极目标。

二、写作实践的终点是自由写作

1.将模仿训练应用于自由写作

前面说到和“命题写作”相比,很多学生更喜欢“自由写作”,但是“自由写作”也不可太自由,否则信马由缰必然会不知所云,写了很多,可面对“命题写作”时依旧无从下手。

名家的文章也多是从模仿开始的,欧阳修、司马光等,仿《左传》的叙事手法;归有光的文风,则受《史记》影响很大;鲁迅和果戈里都写过《狂人日记》;曹禺的《雷雨》也曾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作《大雷雨》中汲取过营养。但是这些大家都能做到在反复熟读、咀嚼、体验的基础上,经过模仿发展成自家的文风与格调。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开展模仿训练其实是让学生的写作更加有文气,摆脱假大空的一条途径。

仿写训练,仿什么?两个方面,一是仿语言,一是仿结构。

仿成例的语言风格写

语言的风格虽说应该是表现每个人个性的一个闪光点,但是日常的写作教学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写来写去,使用最多的还是空洞的排比、莫名的抒情。有的前后语言风格不一致或虎头蛇尾。套路作文强调排比开头、引用开头;强调排例、排比段;强调升华主旨。这些套路下来,学生作文文气不通,前后不一,混乱至极。

所以针对名家名篇的语言风格进行仿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浦东新区的一次统考中,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小明的爸爸为了鼓励小明学习,会在小明取得好成绩时给予一定的现金奖励,但是小明的同学和老师对这件事却不以为然。请以‘学习的意义’从同学的角度,给小明的爸爸一些建议。”面对这样的情境式作文,如果真的可以模仿《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的语言特点,相信仿写一篇观点清晰、平易近人,易于让人接受的优秀考场文其实不难。

仿成例的篇章结构写

文章布局其实也是个性化的创造,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因果探究式层出不穷。可是每种结构的表达效果各不相同,表达范式各具特色,哪个才是标准的行文结构?成例来源于教材,更来源于经典名篇。比如说《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的结构适用于我们现今很多二元材料作文。作者开篇亮出观点:“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然后先论述简笔的妙处;又论述繁笔的妙处;接着提出了简笔与繁笔的评价标准;最终联系实际指明写作目的。如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就完全可以通过仿写《简笔与繁笔》的结构而写出优秀的“命题作文”。

模仿是人类不断发展延续的自然行为,从写作的思维过程看,模仿是认识事物必不可少的途径。课内外阅读的各类文章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结构层次、语言艺术都是典范,是优秀的模仿对象。鼓励仿写,就是将大脑中贮存的大量相似块唤醒、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产生新的创作。

2.从仿写到荐写提升写作思维

作文缺少思想性,表现在对材料的分析不够准确,作文立意缺少高度,行文内容缺少维度。思想性是文学表达的重要部分,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阅读出发,探究语言背后的意蕴,进而发掘每部作品的思想意义。推荐写作、评价写作都要求我们在深刻领悟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推荐,或有见地的进行评价,是极好的思维训练模式,更是打破“自由写作”到“命题写作”壁垒的重锤。

以教材为出发点,是比较容易的切口。选入高中教材的文章思想性极强,里面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独到认知。挖掘这些思想,并针对这些思想进行拓展分析,便是最好的写作思维能力训练。在教授《草莓》一课时,我曾经用推荐信的方式,让学生写一段文字,推荐《草莓》这篇文章,推荐文字必须包括“推荐的理由”、“推荐的对象(以年龄段划分)”、“推荐的目的”。这三个要求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要全面理解作者的思想,又要明确作者写作目的,更要深入思考自己的收获。再如,在《想北平》教学过程中,联系《故都的秋》,写一段不少于300字评价性文字。比较阅读的评价性写作,既可以调动学生的鉴赏能力,更是训练他们在写作中针对作文材料的横向思维联结能力,尤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训练对比式论证的结构。

这种推荐、评价写作的训练是基于阅读的基础之上的训练,是要求学生对文本语言有了深刻认识之后的升华,是发散式思维到指向性思维的收束,“自由写作”通往“命题写作”的桥梁。

余党绪老师大力推崇“全民写作”,其实这是大力倡导“自由写作”,所以虽然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以上的一些方法,实现“命题写作”的突破,让每一个人都远离“套路文”,让更多的思想百花齐放。事实上,从长远的角度看“自由写作”是每个人的一种自觉表达。文章本是为了传达自己的思考或者情绪而做的,只有符合一定之规的表达才是精彩的表达,才是普及的表达,才能收获传播思想效果。

从这个角度看,写作教学摆脱套路应回归语言探究,以阅读为基础,从“自由写作”出发,经过“命题写作”的规范,最终实现规范的“自由写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年1月第1版;

2.《上海市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实验本)》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6月第6次印刷;

3.叶圣陶著      《怎样写作》     中华书局     2014年10月第17次印刷;

4.夏丏尊 刘薰宇著    《文章作法》    中华书局   2014年8月第9次印刷;

5.黄荣华著      《高中课堂过程写作解密》      东方出版中心   2017年1月第1版;

6.楼宇著       《高中材料作文写作》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8年3月第1版。




微信扫一扫

获得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