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尚德实验学校

English

“建设创生智慧的课堂”之实践与思考——以《芦花荡》教学内容的处理为例

2020-06-19

上海尚德实验学校    张朝鑫

 

内容摘要】智慧课堂的创生首先体现为对文本的重视,关注文本的独特性,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选择,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同时要关注学情尺度,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于此基础上进行有效适切地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创生。文本独特性和学情特点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两个基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以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创生智慧的课堂。

【关键词】教学内容  创生  智慧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经历了由忠实取向转型到相互适应取向再转型到课程创生取向的发展历程。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实现从忠实到创生的过渡即课堂创生。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笔者以为,创生智慧的课堂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创生,教学形式的创生,教学方法的创生等方面。本文就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创生智慧的课堂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成长,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理想课堂。智慧课堂的创生首先体现为对文本的重视,暨对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充分立足于文本提供的情景知识,有机整合教学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粗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创生要建立在充分关注语文学科特性及学科目标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学生的学情尺度,根据目标的设定来明确集中地创生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避免随意地创生或者僵硬地为了创生而创生的乱象出现,从而达到以人为本的真正意义上的创生智慧课堂了。

一、 回归语文本位,关注文本独特性,是语文教学内容创生的前提。

教学内容的确定,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聚焦到阅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一般分两个维度:内容与形式。前者一般包括了文章大意概括、人物形象(景物特点)分析和主题归纳、写作意图把握等方面,后者则大多涉及主要的表现手法、结构特点和语言特色等方面。从这两个维度来解读教材,还是有欠缺的。

以《芦花荡》(沪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头子”像青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封锁下自由出没苇塘,在一次护送两个小女孩时遭到敌人伏击,第二天独自去报复敌人的故事。

如果我们仅仅是按照常规的教学内容确定的方式,忽视文本的独特性,那么教学内容的确定就如表一所示:

维度

教学内容

 

内容

梳理故事情节,了解内容大意

分析“老头子”形象(爱憎分明、智勇双全)

把握小说主题(歌颂了抗战时期人民的乐观豪迈和昂扬斗志)

 

形式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体会人物描写的作用

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假设遵循以上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我们可以就此追问几个问题:“老头子”与别的抗日英雄形象有何不同?这个英雄故事的独特性何在?这篇课文的阅读价值在于用故事引导学生体会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那么,这篇课文与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如《七根火柴》《一件军大衣》)在教学价值上完全等同了,还有入选教材的必要吗?

因着这几个问题,我们重新审视本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在开掘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教学价值之基础上,还应该注意什么?那就是这篇文本的独特性。为了表达特定的主题,作者要在选材、构思和语言风貌上别有匠心地下一番经营功夫,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敏锐地开掘出这些“独特性”,教学内容的选择势必呈现新的局面(见下表):

维度

教学内容

内容举隅

 

内容

梳理故事情节——体会故事叙述者的角度

敌人封锁严密(炮楼、炮火、监视、提防),一个干瘪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芦花荡———护送大菱和二菱进苇塘找部队————大菱受伤———老头子赤手空拳诱杀鬼子报仇。

概括故事大意——领会主人公身份设定的意图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干瘪的老头子,自如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自尊、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分析“老头子”形象——理解其对敌态度的前后转变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抗日爱国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表现在他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充满了柔情与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行动;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再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举篙痛打鬼子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表现出了老头子的智勇双全。

把握小说主题——思考战斗故事不写战斗场面的目的

芦花荡本不缺少美优美的风月,但战争让人们忘记了注视身边的美景,作者用轻巧的笔淡化战争,制造轻松,让读者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芦花荡的美景上,小女孩在经历战争后依然表现出的天真活泼上,让诗意的心灵抚慰战争的创伤。

 

形式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感受故事发生背景的诗意氛围

“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没有硝烟弥漫,没有战火纷飞,只有月夜的宁静美好;看不到战争的影子,有的是玩耍的快乐,芦花荡竟然成了释放苦闷的乐园。整篇文章中的米香、鱼香、荷花香、莲蓬香,编织芦花荡的斑斓色彩

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烘托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生动性

“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她随手就淘了一把泼在脸上,她痛痛快快地洗着·····” 小女孩天真活泼跃然纸上了。在战争的洗礼中,孩子依然能够保持一份童真、童趣,给残酷的战争的死寂带来一丝活力和希望,对受创的心灵慰藉是多么必要呀!

朗读景物描写的语句——体会遣词造句的诗化风格

“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他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说明芦苇荡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写出在战争环境中顽强的生存姿态。

基于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教益就不仅仅局限于感知英雄形象、体悟革命精神,以及从应付考试角度得来的几个知识点了。他们会在人性的层面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去正确、辩证地关注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基于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独特性,对教学内容做重点处理,无疑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文学体验,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浸润与传承。

需要注意的是,发掘文本的独特性,是建立在其文章体式特点基础上的。上文是一篇小说,我们处理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即立足于体会情节、人物和环境三要素与主题的关系上。其他文体的教学内容处理也可参考这个思路。

二、学情尺度,是语文教学内容创生的底线。

语文课程能力或素养目标,往往并不直接、具体地规限课程与教学内容,课程目标的达成与教学内容的设置之间存在着种种较为复杂的关系,为了达成课程目标需要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或创生合适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或创生有所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从而使他们逐步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创生智慧课堂的底线。 

根据教材编写组提出的教学指导建议,每个年级阅读的教学重点都是不同的:

六年级

整体感受

分类概括

体验悟得

七年级

重点把握

逻辑分析

局部评价

八年级

全面认知

辩证分析

整体评价(内容和形式)

九年级

综合理解

综合分析

意境鉴赏

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不是由教材一个要素决定的,还涉及到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学计划。

按照教材编写组提出的教学指导建议每个年级阅读的教学重点这个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不同的年级,教学内容的确定就要有差异,不能统一而论。以《芦花荡》为例,六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未知的知识充满好奇,但缺乏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正确评价,针对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教学内容就只需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分析老头子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阅读文章的感受就行了;七年级的学生逐渐要求独立,开始慢慢变得成熟,对事物判断还不全面,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不能仅限于整体感知,要抓住重点、学会评价,就要增加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了;八年级学生更加成熟理性,已经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了,对同样的教材,内容确定就要符合学情的需要,可以更进一步分析文章的写作意图,以此来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九年级则要在八年级的基础上品味诗意的语言表现形式,来让学生理性、客观、有主见地评价文本的阅读价值。因此,我们不能过度创生,不顾学生的认知实际发展情况,盲目创生。如果这样不但不会创生智慧,反而还会阻碍学生的正常发展了,那将是得不偿失之举。

 

综上可见,创生智慧的语文课堂就是知识、能力与美德的综合体。认真研读文本,关注文本的独特性,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从文本中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内容去传递知识、培养能力、建立美德,就尤为重要。文本独特性和学情特点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两个基点,在这个基点上,让教师多一些教学智慧,深入研读文本,确定切实有效的教学内容,围绕着创生智慧的教学内容,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智慧火花的碰撞,在碰撞中学生快乐地收获智慧,以此来真正意义上实现创生智慧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学研究》2002年第5期。

2【美】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250页

3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4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301页。

5李海林:《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语文学习》2004年第3期。




微信扫一扫

获得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