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尚德实验学校

English

姜校长的信——行走的三重境界

2019-06-19

行走的三重境界

尊敬的各位师长、家长,亲爱的各位同学:

你们好!国庆长假马上就要到了,很多家庭,很多人一定选择了出游,我常想:

是古人出行旅游快乐呢?还是现代人出游快乐呢?论方便、快速、舒适,那一定是

现代人快乐,然而要论“诗文流传风景兴焉”,“徜徉诗词快意人生”,“江山入

画气息长存”的境界,那我们肯定不如古人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古人心静,我们浮躁;二是古人出行虽极不方便,多是

徒步,却是脚踏实地地看山看水看自然,我们则太方便了,却是掠影而过,走马观

花,这便缺少了古人的感悟。古人历经千辛万苦,才到达风景秀丽、人迹罕见之地。

当一切有形之物随风消逝之后,却有诗文历久弥新,使名胜成为经典:诗文书画,

这正是古人旅行成果里最佳的传播载体。

苏州寒山寺初建于南朝梁时,本是一座寂寂无闻的寺院,因为唐初诗僧寒山在

此居住,有了后来“寒山寺”的名字。但是真正让寒山寺家喻户晓的,要归功于张

继的那首诗:“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只用了六种意象,便将我

们带入了一个霜夜寒沁的夜晚。正是张继停泊在寒山寺外而做的千古佳句,使寒山

寺一举成名。张继的寒山寺不是孤例,王義之留下《兰亭序》,使兰亭海内扬名。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以及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带给

庐山无穷的魅力。徜徉诗词,快意人生的古人给我们树立的风范,现代人望背兴叹

呀。

中国人似乎是个喜静不喜动的民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总是最可爱的,儿孙满堂,就算是落叶也要归根,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古风,因

此我更加由衷敬佩农耕文明里出现的中国旅行家,更敬佩其中的文人墨客,他们就

像划破长空的流星,照亮了时代,并启迪我们要创新,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有人应该看过电影《一代宗师》,王家卫借宫二先生之口,讲了习武之人的三

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其实又何止习武之人呀,千百年来中国古人旅

行家及文人墨客同样如此,他们或是挑战自我,或是寄情山水,或是胸怀大志,各

有各的初衷,各有各的精彩,一段路就是一次修炼,他们用脚步实践着这三种境界,

为中国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书写了自己不悔的人生。

“见自己”,是在行走中完善生命的成长。杜甫晚年时作下自传式诗《壮游行》,

这位饱经风霜,尝尽人间冷暖的大诗人,到最后竟用豪迈的“壮游”二字来概括自

的一生,完成了他的“见自己”。宋朝大词人苏东坡,在他独具魅力的贬官游中

建造了苏堤,“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只这一句,西湖就多了一个

别名——西子湖。被贬到海南岛的天涯海角,一般人早已绝望,但苏轼却以自然风

光和诗酒自娱,晨起理发、中午坐睡、晚上洗脚的谪居三适均被写入作品中,平淡

通达。无论仗剑入世,还是恬淡隐居,古人行旅的种种情志,目光所及的大好河山,

都留在诗歌里、字画中,凝结成经典,流芳百世。

“见天地”,是旅行第二境界。中国文人墨客式的游山玩水,虽更多的是关注

自我,但天与地依然是水墨丹青里轻轻一扫的背景,因为“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更因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而现代人旅行则根本不关注天地了,所谓祖国

山河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上车就睡觉,下车就拍照„„都是现代旅游的真实

写照。根本不可能也不会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见天地”就是把目

光放到外界,山水是天地,家国是天地,自己之外的客观存在是天地,这样你才真

正体会到“道法自然”,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见天

地”是我知有天地、有世界、有我之外的一切,敬畏上天与大地,敬畏自然。

关于“见众生”,实际上佛家里“众生”又称为“有情”,“见众生”就是爱

众生。行走在东南西北中,行走在名山大川,行走在不同地区,感受不同的风土人

情,不同的地域文化,面对贫穷落后,你倍感同情;面对愚昧无知,你真正懂得教

育教化的伟大;面对质朴和善良,你懂得人世间真善美的力量„„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一代代旅行家们用自己的方式将一腔情志热血寄托

于万里路途,成为各自时代的先驱。鲁宾逊如此,徐霞客如此,我们孰悉许多大诗

人,陈子昂、王维、高适、王昌龄、王之焕、白居易,更有李白,都有过兵戊生涯

和走万里路的境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雄浑的边塞,浩瀚的

大漠滋养了边塞诗派,同时又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感悟。

尊敬的各位师长、家长,亲爱的各位同学,不论是长假还是短假,无论是出游

还是生活,让我们永远记住三重境界,从心底感知什么是真山,真水,真人,真情,

真生活。

祝大家国庆快乐!




姜晓勇

2016/9/22




微信扫一扫

获得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