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尚德实验学校

English

成长的足迹 董萍

2012-12-23

成长的足迹

          

        ——尚德青促会教师成长档案

-----

                   

                  姓名: 董萍

---

我的成长档案

董萍:初中语文教师

★我的教师观:  

教师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使者,身肩平等、自由、博爱的使命。

★我的教学观:

教学之道,学在于人,教亦在于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我读的书:

《史记》、《爱的教育》、《红楼梦》、《经营幸福的人生》等

★我的成绩: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我的不足:

经验不足,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我的梦想:

成为学生心中最优秀的老师

★我的爱好:听音乐、读书

【我与尚德】

                                 栖息在梧桐树下

那次庆祝建国60周年暨尚德实验学校建校6周年的座谈会,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作为刚加入尚德不到两年的青年教师,听着尚德师长的肺腑之言。感觉到自身的经历与尚德建校六年的历史相比,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从 2002年 4 月 28 日 ,尚德打下第一根桩到 2003 年 9 月 1 日 ,尚德迎来第一批 1265 名学生……再到 2009 年 9 月尚德有小学、初中、高中 100 多个教学班,近 4000 名学生。一路走一路回眸,有人说是崇尚大爱、大梦、大智、大任的尚德人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刚刚参加工作时,我并不理解想拥有这“大爱、大梦、大智、大任”需要何等的付出、何等的努力,何等的拼搏。今天和与尚德经历风风雨雨的师长们坐在一起,细数在尚德走过的日子,明白这“大爱、大梦、大智、大任”的得来并非一朝一夕,可谓是“十年磨一剑”。

有一段时间,我认为:做尚德的青年教师很难,这里精英云集,稍有疏忽,就被落下好远,在这里“优胜劣汰”的警钟长鸣;做尚德的青年教师很苦,备课、批作业常常工作到深夜,经验不足,就得从时间上补,没完没了的工作,没有自己的生活;作为尚德青年教师很“霉”,三天两头儿被听课,时不时的做汇报展示。

听完各位前辈的“衷肠”,觉得自己原来的精神世界太小了,有谁没有经历过困顿吗?人家在经历风雨沧桑之时,可你还在嗷嗷待哺。师傅问我,参加完座谈会是不是很感动。我想说:师傅,不仅仅是感动,有慰藉,有释怀,更有了前进的动力。知道你们从前走过的路,我就不觉得现在的自己苦,更不觉得现在的自己委屈,只觉得这是人生的必经历程,自己的这点难还抵不上你们的九牛一毛。姜校长说,年轻时,不可能没有委屈,不可能没有挫折。我想对自己说,黄毛丫头,等翅膀硬了,记得回来感恩。感谢尚德给你的历练。

耕耘,收获;收获,耕耘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六年的辉煌因为自己太年轻未曾尽全力,然而尚德人拥有百年梦想,尚德的下一个辉煌我们不会袖手旁观。

最后,想引用陈美华老师在会上对青年教师的赞美之词:“尚德是一棵树——梧桐树,何等的枝繁叶茂才招来你们这群美丽的金凤凰!” 师长,您言重了,现在的我们还配不上“金凤凰”的美誉。但我们很想拥有这个美丽的名字,有一天您定会看到我们变身的美丽。

【我的教案】

教学内容的把握:《壶口瀑布》是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其它三篇文章都是文言文,《壶口瀑布》放在这个单元的第一篇,可以说是这个单元的典范。学习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和叙议结合的方法,品读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等本节课主要采用“读——赏——悟——联”的教学组织方式,首先让学生读,通过读去赏析壶口瀑布的特点,从而感悟本文的主旨,在领悟本文主旨的基础上,让学生拓展思考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课   题

壶口瀑布  梁衡(执教者:董萍)

上课班级

初一6班

教学目标

通过品味文章的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特点及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的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黄河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一提到“瀑布”,人们便会想到李白的那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上也有一条著名的瀑布,它就是——《壶口瀑布》

 

引李白诗句并书写课题。

倾听

翻书

由学生熟知的诗歌,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危险、气势磅礴(汹涌湍急等)

2、明确:黄河的性格

朗读法

1、提问:读过课文,你对“壶口瀑布”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2、提问:“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到。”“这”指代的是什么?

-

1、默读课文

2、个别学生朗读

朗读、感悟为深入体会下文作铺垫。

细读课文揣摩语言

再读课文探究主旨

质疑

1预设: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狼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河水排山倒海、湍急汹涌的特点。

②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是一卷钢板出轧,地区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表现了河水凝重、猛烈地特点。

③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运用排比句,写出了河水的纤细,柔和、优美的形态,动词“钻、淌、夹”等,是文章灵活多姿。

……

2、小结:这河水有刚有柔,但这柔只有宽厚绝无软弱,河水与命运抗争的坚定信念以及不懈的伟大力量。

明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在壶口将其伟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黄河博大宽厚,柔中带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的百折不挠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水的各种形态的特点与人的各种感情相通。水流经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情态,人碰到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情感。

朗读法

探究法

朗读法

1、提问:作者认为黄河的性格是伟大的,却仅仅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壶口”才显现出来。那么壶口的特殊在哪里?文中哪些能体现其伟大?

2、播放枯水期壶口瀑布视频。

1、示范朗读第6自然段

2、提问提问:纵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苦口瀑布这以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质疑

引导

学生思考后回答,圈画出相关语句,并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2、观看视频

1、倾听

2、思考

回答

作者为什么会由水的不同形态联想到人的各种感情?

带领学生感悟瀑布的“神韵”。对关键语句的品味能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使学生沉浸文本。

再次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雨季:危险、气势磅礴、涛声如雷、雾气蒸腾

           阳刚:万马奔腾、汹涌湍急、排山倒海、凝重、猛烈 →比喻

枯水期:{

           柔美:纤细、柔和、优美                        →排比

升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布置作业  伴你成长《壶口瀑布》习题
 课后反思

引导学生沉浸文本,与作者同时感受壶口瀑布的魅力,仿佛置身于壶口瀑布的边缘,视频的运用恰到好处。而沉浸文本最重要的是朗读,学生们在朗读时富有感情和激情,尽可能做到把握文章的氛围。但是课堂时间有限,读得还是太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要适当得加入朗读。

【我的感受】

昨天·今天·明天

                               ——聆听智者心声有感

还记得青年教师促进会成立那天,姜校长以“昨天·今天·明天”为题,为我们青年教师讲述了他的心路历程,随后潘老师、杨老师、张校长也为我们上了一堂堂精彩纷呈、真实动人的人生课!深刻体会到每个人的心路历程便是这一辈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时此刻,我想借用“昨天·今天·明天”这个题目,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昨天——我该有份“大爱”

姜校长说:“我们身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尚德的教师,应该牢记无论走到任何一所学校,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师。”一位教育家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所以说教师这一职业是神圣的。奥斯托洛夫斯基说:“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作为一名教师,每当叩响记忆阀门的时候,试问自己:是在用自己的“爱”教育学生吗?

当那一抹阳光洒在孩子的脸上,我的心偷停了两拍。我被那束神圣的光芒刺痛了。

那天是星期一的升旗仪式,天公作美,是个灿烂的日子。和往常一样,相同的主持稿,相同的形式,不同的只有学生的面孔,再一次用一样的方式向中国问好!担任中文主持的学生是来自初一5班的杨佳宁,这个平时在班级里“大错没有,小错不断”的孩子,却给我上了一堂无声的课。在整个仪式上,他昂首挺胸,迈着军人的步伐,不敢有丝毫懈怠,即便是台下人背对着他,他还是以一名军人的标准走好每一步,敬好每一个队礼。阳光洒在他的脸上,心里暖暖的,这是我训练过的学生,此时此刻他是我的老师。我们从小就在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谁都知道升旗仪式是庄严的、肃穆的,从我们迈进校门的那天起,就在接受着这个仪式的洗礼。但时间久了,或许人的心也麻木了,便在为了形式而形式了。唱国歌,只张嘴不出声,行注目礼,心早已飞向远方……

潘鸿新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要学会用一只眼睛去看别人的优点,用另一只眼睛看自己的缺点。在这个初一孩子的身上,我又重拾了那份丢失已久的神圣和庄严的使命。

昨天我该有份大爱,用爱来树立教师生涯的方向标:爱教育事业,爱教师职业,爱学生,用爱点燃希望,用爱来开启今天。

今天——我该有种“心态”  

最喜《岳阳楼记》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曾在《幽窗小记》中看过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不因富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成功和失败而妄自菲薄。在感叹古人的那种洒脱、闲适、豪气之余,也云里雾里的在寻找那份超脱的境界。

无意中还看过一首诗:“大事小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人在大事、难事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的魄力,对此事的担当能力;在逆境、順境面前表现出来的是气度;在令人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事情面前显现出来的是个人的涵养;在与他人一起时,他的言行举止中透露出来的是个人的见识。

如从前,我肯定认为这是一种“超人”的境界,平常人根本做不到。自从进入新的工作环境,我不这样想了。去年的12月1日我曾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很庆幸自己能遇上如此实力的同事,很庆幸能遇上呵护自己的朋友,很庆幸遇上那样一位懂教育的校长。在姜校长的身上,我体味到了“担当、襟度、涵养、识见”这四种优秀品质的真正含义。我崇敬有魄力有本事的人,但扪心自问,自己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而现在我想对自己说:你现在也许不会做到尽善尽美,但会始终相信,随着时间的积淀,我会比曾经有担当,比过去有襟度,比现在有涵养,比暂时有识见!

在尚德的这段日子,我受益匪浅。说句实话,日子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体味得深刻,这益处是在摔打中获得。在苦辣的日子里,我曾戏谑地对自己吟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任性,增益其所不能。”“ 真正的勇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甜美的日子里,追忆苦辣,便不觉这是戏谑了。这学期我教过一篇文言文,文章题目叫做《伤仲永》,。”伤仲永因为神童的光环却使得“仲永”流于平庸。记得在“青促会”上姜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在年轻的是时候,不可能没有挫折,不受委屈。挫折与委屈时年轻人获得进步走向成功的催化剂,人只有在挫折和委屈中才会爆发最大的潜能。

“烦恼与欢喜,成功和失败,仅系于一念之间” ;“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今天我该有种心态:一种豁达、淡定、阳光的心态,挥手迎接明天的挑战。                       明天——我该有个“大梦”

每当听到马丁路德“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我的心就会有起伏:“Ihave a dream”!我有追求美好的愿望,却未曾想过自己的梦想究竟是什么!千古遗训:女人头发长见识短,这句话正确与否尚有待商榷,但我认同一个格局小的人绝对说不出有大智慧的话。

“胸怀大爱、畅想大梦、培养大智、担当大任”是尚德学子的培养目标。“有大爱才有大境界,有大境界才有大智慧;敢于做梦,才会去追梦;有爱、有梦、有智慧才能担当大任,实现人生价值”,这是姜校长的教育理念。

正如前面所说“群行群止看识见”,没有”大梦“的人一定不会取得大的成就。因此我担心:只有美好愿望的我,会渐渐流于平庸,在碌碌无为中虚度年华。好朋友曾经问我:你喜欢现在的工作吗?我毫不犹豫的回答,喜欢!并且觉得现在的工作很有挑战性!我也曾经对自己说:“既然不能爱一行干一行,那就要干一行爱一行。”看来这一点我做到了!那接下来我奋斗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把“脚踏实地”和“异想天开”两个意境截然相反的成语组合在一起,会不会是一个病句?事实证明可以不成为病句,还可以做成了不起的事业!

现在——

我已有了明天的梦想:成为学生心中最优秀的老师!

脚踏实地,异想天开,圆梦!

   

   

【我的随笔】

深望你的眼

                  ——汶川地震随想

宝宝乖,宝宝不哭,爸爸就在外面,宝宝不闹吗,爸爸带你回家……

          ——出自一位失去儿子却坚守在幼儿园废墟上协助救援的伟大父亲。

   

雨,依旧从天降落,滴在地上,也滴到人的心坎里。

眼前,满目疮痍。

(一)

骇人听闻的8级大地震发生了。一时间,人们的脸上唯有悚然。地震震及的,不仅仅是四川那区区之地,而是震到了整个中国,整个世界。“5.12”,回想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时是多么的恐惧。是的,唯有恐惧才能够形容当时的心情。看到那温馨的住房顷刻间化为废墟,看到那朝气蓬勃的教室顷刻被夷为平地,看到那些顷刻间阴阳两隔的人们,心中甚是痛心。自然的力量如此之大,大地也只要微微的翻个身,我们人类便要遭受如此的劫难!

但是,

人的力量是伟大的。

天灾当前,感人的故事依旧在上演。

(二)

人那平凡而丰富的感情在生活中不一定能显现的多么的淋漓尽致,只此一次的检验与考核便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有人说,地震震出来了什么?地震震出来了中国存在的种种不足!从房屋的抗震级别,到人们的求生知识的匮乏,再到中国是否履行着人道主义的原则等一系列敏感的政治问题。可是,我们难道不该看看那些英雄的中华儿女吗?

最让人为之动容的,便是母亲。她,用生命像天使一样守护着她的孩子。天使之翼断了,但那幼小的婴儿却还在天使的誓死保护下甜甜的睡着。风飘过,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低下了头。那婴孩让人觉得着实温暖,但只可惜天使已逝,留下了一幅残缺的画面。随行的医生们似乎对生离死别已有如司空见惯,但并非如此,当看到母亲那包含着爱与无悔的“亲爱的,如果你活下来,要记得我爱你”这朴实却又饱含着爱的话语时,无不为之落泪。人说母爱的伟大,不知当预制板砸下时,天使身上有多么的痛。那诡秘的跪拜礼样的姿势,竟传递着一位母亲最伟大的心!!!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一位可敬的老师用这种方式践行着父亲的职责。谭千秋,他的伟绩将被,不,已经并被千秋万世所颂扬!他用他那宽阔的臂膀守住了他的学生,让学生们得以再次飞翔,自己,却无法再陪伴他们了。不敢说他能一夫当关,可他也的的确确做到了老师的职责,甚至做到了超越!他向父亲一样守护着他爱的孩子们。用他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崇高的赞歌!

本应无忧无虑玩耍的小小少年。不是吗?仅仅6岁,就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郎铮那稚气又不失庄重的军礼,让我们冷冰的心重新温暖,让我们那绝望的双眼重放光芒,让我们的祖国看到了民族、未来的希望!小小年纪在获救后竟如此感恩,这颗感恩的心正在到处撒播着希望的种子,让希望的种子遍地开花!!!当然,我们还看到了华人华侨及台湾同胞的一份爱心,看到了皮肤颜色各异的善良的人们的爱心,看到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爱心,看到了千千万万的孩子们的爱心!忘不了举国的默哀,更忘不了此时的人们脸上久违的笑容!是的,从地震发生开始,笑容似乎从人们脸上淡褪了,可是,现在,中国人重新拾回笑容,向世人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强大与不屈!

(三)

   时已至此,每每想起温总理那悲愤、坚定、执着的眼神,便不由自主的挺起了中华民族强韧的脊梁。是的,眼前满目疮痍。但我们相信,日后的那里,必然是笔挺的房屋与人们的欢声笑语。

我相信,人们终会擦干眼角的泪痕,抬头来望那灿烂的阳光;

我相信,残缺的大地,终会被中国人用勤劳的一双双巧手,建造的更加美丽;

我相信,遇难者的英魂,一直在天上的某个地方,为活下来的人们祈福为中国祈祷;

我相信,任何困难都压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初稿:2008年6月31日

                                         定稿:2009年12月31日

-



微信扫一扫

获得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