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尚德实验学校

English

在路上 朱立铮

2015-11-10

尊敬各位专家,各位师长,大家好。非常幸运有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我的成长,如果有哪些不当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批评。

 

我是2008年来到尚德的,今年已经是工作的第八个年头了。大家请看,这个就是当年刚刚参加工作的我,一脸稚气,从外貌来看,还是比较有质量的。这个是现在的照片,当年质量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了重量。我建议王贵祥王总,在招生工作日的时候,把我这个对比照放在食堂门口,标题是:那些年,我们养胖的男神。

 

今年暑假,我在老家跟我的发小儿吃饭的时候,他说,朱立铮,最近有首歌叫《南山南》,我听到的时候特别伤感,想起了你。我说为什么?他说:里面有句歌词叫: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我问他怎么解释?他说,你看,你孤身在繁华的南方,亲戚朋友全都照顾不到你,很多苦你只能自己扛。而我们在东北,虽然比较落后,但是日子过得很安逸,有什么事了父母朋友都能照顾得到。我这哥们是个公务员,狱医,监狱里的医生,上一天班休息三天,每天的生活就是钓鱼打牌喝酒,跟我们充实的生活,飞快的节奏相比,确实四季如春。我听完他这番话之后,面色凝重,不禁又想起来了大学刚毕业的时候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我大学的时候,家里非常困难。那真是:坎坎坷坷小人生,沟沟坎坎全是坑!父亲很早去世,就我跟我妈相依为命。为了不让家里太操心,我大学的时候倒卖过被褥,去专卖店卖过电视,卖过运动鞋,做过家教,还为艺术献身过,做过画室的人体模特,画一场20块钱,是穿衣服的。这不是说自己多懂事,完全是被生活逼的。

当我大四毕业的时候,我所实习的学校的校长找到我,暗示我5万块钱,可以安排工作。别说5万啊,就是5000家里都拿不出来。我没办法,想万事靠自己吧,于是我把哈尔滨、齐齐哈尔所有的学校都跑了一遍,因为我真的想做老师。结果,不是被有关系的人给顶了,就是被有背景的人给替了,再不就是被既有关系又有背景的人给顶替了。

我当时胸中翻腾,有这样一首诗歌涌现在脑海中:

 

当残酷的现实无情地冷却了我扑向社会的情怀, 

    当高干子弟凭借实力特权占领了本该属于我的未来, 

    我依然固执地在路边随便捡了个木棍,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了四个字: 

    没有后台!

 

我用了暗红色,因为我觉得当时的社会,让我闻到的是只有血腥味。

 

没办法了,我从北国齐齐哈尔南下来到了上海,来到了尚德,在我人生中最昏暗的一刻,尚德为我敞开了一扇大门。说课、面试、试讲,经过层层的筛选,我有幸成为了一名尚德人。

我真心感谢学校,感谢姜校长,如果没有尚德,我不知道现在自己身在何方,从事何种职业,是不是能够在上海拥有住房跟汽车,是不是能够在上海娶妻生子。我相信我这番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年轻教师的心声:尚德绝对是一个不拘一格、爱惜人才公平竞争的舞台。

 

我用了绿色的字体,因为我觉得我人生中的春天到来了。

 

然而并没有,我是从一个寒冬进入到了另外一个寒冬。第一个挑战,是来自于教学上的压力。

我当时接手的是初一3班跟4班的语文教学任务。我的时任备课组长杨桂云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两个班级的语文基础都不错,年轻人要多下点功夫,别辜负学校对你的信任,现在找个工作多不容易啊。我这一听,尤其是最后一句话,压力倍增。在我一个学期艰苦卓绝的努力下,成功的把原本语文基础还不错的两个班,教成没有基础了。每次考试,我这两个班级的成绩都特别稳定,唯一的悬念就是哪个班倒数第一,哪个班倒数第二。

我非常痛苦,内心简直是崩溃的。我当时最害怕的就是质量分析会,我一听到这几个字那脸都要吓绿了。而且最可怕的是,我看不到学生成绩有转变的迹象。

我也做了很多很多的努力,但都没什么效果。我冷静分析了一下,我最致命的问题是:第一、我根本不知道上海市的中考考什么,这样我上课的时候自然就抓不住重点。第二、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不会设置提纲挈领的问题。我决定从听课开始,从做题开始,逐步突破。

在听课的过程当中,我见证了多种多样的教学风格,或娓娓道来,或大开大合,或春风化雨,或天马行空。我突然意识到尚德给我的最大的财富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我每天朝夕相处的这群人都是一座又一座巨大的宝藏,等着我去挖掘和开采。

除了听课之外,我更多的空闲时间,用在了刷题上。不管我在哪个学年,从2009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每年的初三一模二模卷,灿烂在六月这些试题我都做过。一来二去,我知道上海语文中考考什么,我知道上课应该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了。

经过这两种方式,我当初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在初二下半学期开始有所起色,到了初三的时候,已经可以稳定在平行班第一二的位置了。这回是正数的。

2011年中考,我这两个班级的语文成绩还是不错的。但是我看到数据,发现优秀率并不突出,我遇到了第二个挑战,如何提优。

我已经带过一轮了,再设计自己的教学时,不能够仅仅是模仿老教师的方式方法了,应该有所创新。我把自己的教学思路革新了一下:课内部分留给学生自学,并在每周末,在班级QQ群里上传一套我精心设计的提高卷,学生选做。刚开始,学生肯定是不愿意做的,一个班级中能有七八个人做都算不错的了。没听说哪个班级的学生把写作业当成爱好的。这个时候,一定要发挥我当年卖被褥、卖电视、卖运动鞋培养出来的技能——忽悠。只要是做了题目的学生,我不仅面批面改,而且往死里夸。上课夸学生,家长会夸家长。

在这样的带动下,一下课,学生都疯了,玩命儿似的往办公室跑来问问题。我这应接不暇啊,班级的学习热情一下子空前高涨。什么是好学生,好学生就是没时间干坏事的学生。

我的这种方式是从初一开始实行的,到了初二初三,学生已经形成了习惯。学习也逐渐从以前的被动变为主动。在初三的时候就已经很优秀了,中考的成绩也非常不错。

这种方法是绝对能够提优的,唯一的弊端就是,太辛苦,太耗费时间。出一套试卷,怎么也要三四个小时。但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这一轮的积累,换回的是未来的轻松。

 

听课、刷试卷,出提高卷,帮助我度过了我在尚德的第一个阻碍:教学上的压力。也摆脱了我对质量分析会的阴影。

 

我遇到的第二个挑战,是来自于班主任的工作。

刚进入尚德的头两年,我没有做班主任。所以我经常是坐在办公室中,带着同情的目光看着各位班主任在办公室与教室之间来回飞奔。但是我深知的是,这样的挑战是早晚会来的,为了让自己不至于接班的时候手忙脚乱,我必须早做准备。那时候我是年级主任助理,负责年级当中的三项评比的分数统计,而且每周一下午的班主任例会在我们办公室召开,我有机会偷听。这两件事情对我以后的工作非常有启发,因为我起码在第一时间知道了学校对于班主任的要求是哪些,平时在工作中应该关注哪些细节。

也因为偷听的行为让我的班主任生涯比较顺利,所以我把这种手段几乎发挥到了极致。如果办公室有班主任与学生谈话,我会停下手头工作偷听;如果有班主任在办公室给家长打电话沟通,我会偷听;所任教的班级召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也会去光明正大的去偷听。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内容放在心里暗自揣摩,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拿捏尺度。其实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身边那些德高望重的老班主任,他们的工作是非常具有智慧与策略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绝对可以乘风破浪。

在众多的新老班主任的教育与帮助下,我的班主任工作比较顺利。遇到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两年之前。

那天是2013年的1013日,学校找到我,说因为初二2班的班主任周老师辞职去照料病重的父亲,所以想让我把2班的班主任工作也接过来。我当时是很犹豫的,思前想后,拿不定主意。

学校安排我接班是有道理的:因为当时2班的所有老师只有我是从预备跟上来的,孩子们的情况我最了解;另外初二是一个比较敏感的时期,即将面对初三的学业压力,如果临时新配一位班主任,可能短时间内没有办法跟学生和家长有很好的磨合。而且当学校用人之际,作为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必须冲上去。

可当时我承担工作任务很重。而且女儿当时也只有7个月大,慈祥的父爱光环让我总是想早点回家看看她,虽然我回家之后也帮不上什么忙,都是我伟大的岳母跟伟大的老婆在照顾。好像每一位在尚德工作的男老师都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岳父岳母,正如同在尚德工作的女老师都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公和婆婆一样。

我在犹豫之中,给我远在东北的那位生活在四季如春中的好哥们打了个电话,咨询了他的意见,我那位哥们用非常成熟世故的口气跟我讲:一定要拒绝,因为你干好了,自己受累不说还容易遭人嫉恨;干得不好,那不是让别人看笑话嘛。我当时听完之后顶了他一句,我说:是不是在政府工作的人都是这样的办事理念啊?

在我顶他这一句的同时,其实也就拿定了主意。胸怀大梦的尚德人从来不做选择题,我们只做证明题。而且咱们姜老大是大庆走出来的,大庆铁人精神告诉我们说: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

整整一年的时间,我就在E1与E2的走廊之间来回穿梭。每天在女儿还在酣睡时走出家门,在女儿已经入睡后回到家中。不过尽管艰难,但是看到2班的孩子们行规进步,成绩提升,我心中那一份喜悦跟自豪感也满满的。(时间关系,具体是怎么改造的,我这里就不赘述了。)

到初二结束,我所担任班主任的2班跟9班双双获得五星级班级,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我所担备课组长的初二语文组,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了浦东新区联考大样本学校第一名的辉煌战果。

我突然意识到,不管是选择来上海,还是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似乎我的成长之路就是被逼着走出来的。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做多大点事;切断了退路,会想办法寻找出路;掐断了幻想,才会埋头苦干;逼自己走出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就容易多了。成长的喜悦,是永远不会在容易的道路上绽放的。

因为在尚德能够品尝真正的成长的喜悦,所以我不觉得我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觉得我才是真正的四季如春。

 

我这一届初三班级的学生离校前,我给他们讲了一段话,希望他们铭记母校。我在这里也说给大家听听,作为我演讲的最后一个板块。我当时与他们分享的是,我眼中的大尚德是怎样的?

我讲了三个自己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我来尚德的第一节公开之后,当时我授课的篇目是一篇古文《周处》。我现在都不忍心回想,因为这节课被我上的太恶心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评课环节中,潘鸿新老师问我,你为什么把主人公读作周处(三声)而不是周处(四声),因为如果在人名中出现了多音字,我们往往读它名词义项的读音,而不读它动词义项的读音。我当时说,我之所以读成周处(三声),是因为我查了资料,处(三声)有“处士”的意思,而处士的意思是隐士。这件事在评课之后就过去了。结果在一周之后,我在办公室接到了潘老师的电话,潘老师在电话中对我说,小朱啊,我查过了,确实跟你说的一样,“处”有隐士的意思,再加上周处的字是子隐,这样他的字跟名之间是相呼应的,所以确实应该读成周处(三声)。这个细节当时让我非常非常震撼,因为潘老师年纪已经很大了,竟然还能在回家后记得这个问题,并加以研究。同时还能特意给我打个电话,让我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我真心的觉得尚德是一所教研气息浓厚,学风严谨的学校。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2010年的5月。当时我妈妈病重,为了让她能得到最好的治疗,我带她到哈尔滨去求医。也因为是在哈尔滨求医,我们没有用医保报销费用的资格,只能百分之百的自费。为了给她治病,我们两口子所有的积蓄在一个月之内化为乌有。然而医生只能看病却不能救命,一个月后我就接到了我妈的病危通知,医院让我赶紧准备我妈妈的后事。但是谈何容易,当时我们因为头一年买了房子,首付款都是为亲戚朋友借的,没有办法再问人家开口。我们已经没有为妈妈料理后事的钱了,甚至我连回齐齐哈尔的飞机票都买不起。我那一刻感觉非常非常无助。万般无奈之下,我向学校求助,找到了张炜峰主席跟秦宗富书记,希望能够提前预支一部分工资。在我们商量这个事的时候,恰好遇到了张财校长,他二话没说,以个人名义借了我两万块钱。也正是因为这些钱,我回到了东北,顺利的为妈妈料理了后事,同时为她买了一块墓地。我记得非常清楚,在我为妈妈料理后事的过程中,我在东北接到了年级主任施晓缨老师的电话,她说是朱校长委托她打个电话,因为葬礼是在东北,太远了,学校帮不上什么忙,就让我以学校的名义买两个花圈,送妈妈最后一程,回来学校给报销。我当时接到这个电话的时候,泣不成声。在我遇到人生中最大的困境的时候,是尚德在背后支撑着我,尽管从此我的父母都不在人世了,但是尚德永远是我最强大的后盾,尚德的每一位同仁都是我的家人。我在这里真心的代表我全家,感谢学校,感谢这些年来帮助过的领导与同仁。谢谢大家!是你们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尚德,尚德是一所拥有大爱,传递希望的学校,是我们每位尚德人最强大的靠山。

第三个故事,是每天每时都在尚德上演着的最常见也是最感人的一幕。许许多多的老师沉浸在工作之中,甚至没有时间尽到自己在家中的责任和义务。我相信一定有这样的场景:早上出门前,孩子紧紧抓着你的衣角,哭着说,妈妈别走。我相信一定有这样的场景:晚上孩子强打着精神不睡觉,等着你陪她玩一会时,你却说,等妈妈批改完试卷再陪你玩。我相信一定有这样的场景:为了让自己专心投入的工作,你只能在微信中,看到远在老家的孩子的笑脸。我相信一定有这样的场景:当孩子生病去医院时,你只能抽空在电话中,对孩子嘘寒问暖。我相信一定有这样的场景:老人生病,为人子女的你却无法出现在病床前,做一位孝子贤孙。这样的镜头太多太多,每一天都在触动着我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我眼中的尚德人,每一位都是非常神圣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尚德才是学生、家长、社会所公认的最具有奉献精神与灵魂教育的学校。

扎实严谨的教学风气,胸怀大爱、奉献精神。这些关键词,就勾画出了我眼中的尚德。非常幸运,我能够与尚德一起走在成长的路上,我因为自己是一名尚德人而无比的骄傲跟自豪。

我的字体使用的是蓝色,这是因为我此时此刻,不仅仅觉得尚德让我四季如春,还觉得尚德让我心似大海!

 

谢谢大家!

 

 



微信扫一扫

获得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