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2017-05-24
【摘要】学习意志是中学生获得优异成绩,为未来走向成功做好铺垫的重要主观条件。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需认真研究学习意志品质的特性, 弄清影响学生学习意志的主要因素, 进而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对学生的学习意志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关键词】 意志力,意志品质,学习意志
意志力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信念, 为实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各种努力行为的心理状态。学习意志, 则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实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 不断排除干扰、克服困难, 以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的心理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意志品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的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 能自觉地投入学习, 以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其次, 能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这在心理学中称之为“自制力”。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能迫使自己去完成应完成的学习任务, 时常提醒自己去执行已经做出的决定。二是善于抑制干扰学习的欲望、情感, 如战胜惰性、抵制诱惑等。第三, 是不断坚持同学习上种种困难作斗争的能力, 即学习的毅力[1]。
意志力作为一种巨大精神力量, 它既调节人的外部行动, 又调节人的内在心理,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发展能力, 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意志力较强的人, 具有较强的持久力、斗争的韧性、较强的自信心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因此,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意志力, 是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而通过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发现,影响中学生学习意志主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是个体对学习目的的认识, 对学习过程的了解, 对学习策略的作用的掌握程度。其次, 是个体的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第三, 学生的学习习惯。第四, 是个体的性格、体质和生理发展水平。第五,学校和班级学习风气、学习环境的适宜程度均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产生作用, 进而对学习意志培养发生影响。另外, 学习内容的难度和深度是否适合学生智力水平也很重要。
鉴于中学生学习意志的诸多影响因素和教科研、实践总结结果,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点培养中学生学习意志的策略:
1.使中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目的、性质、过程和因素, 力求深刻、正确。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班会、家长会等机会向学生灌输这些知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学生对此有深刻的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中学生学习自觉性。习惯是指人经过多次重复和练习形成的已经成为潜在需要的固定行动方式。学习习惯从根本上讲, 是具体的学习方式, 它可以是各种行为表现, 也可以是各种心理过程的表现, 它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然表现出来的习性。教师应从强化行为习惯训练, 加强学法指导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学生学习自制力[2]。自制力是人的一种意志品质, 是对自己情绪及行为管理、克制的能力,是意志发展的基础。学生自我控制的内容包括: 一为生理控制。二为心理控制。三为外部环境控制。而挫折是一种情绪状态,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遭遇到无法逾越的困难障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消极的情绪反应、情绪体验。正确地应对挫折,可以增强中学生的聪明才智、耐受力,激发中学生的进取精神,磨砺中学生的意志力。
4.增强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3]。学习动机是由于学习需要,从而产生的主动学习的内心驱力。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成正比。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如针对班级后进生,分层给出适合他们成绩难度的作业任务,完成后即及时鼓励,在一次次小事中增强其学习效能感和成就感,最终达到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意志力的目的。
5.克服学习惰性,增强学生学习意志力。学习惰性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自动拖延并伴有不良情绪体验的心理状态[4]。学习惰性模型主要有五个因子:负性认知、状态欠佳、意志薄弱、内驱力弱和拖延习惯[5]。要做到克服学习惰性,教师和中学生可一起制定短、长期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计划。大到学年、学期学习目标,小到每节自习课的学习计划,并严格遵守。
另外,应创建积极向上的学校风气和健康和谐的班风,教师应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课堂内容和作业任务符合学生的智力层次和水平。使学生身处其中,拥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进取动机。总之,只有做好上述几点, 才能促使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意志及意志行动, 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 潘素菊.浅谈学生学习意志的培养[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1,21(4):62-64
- 张艳红.浅谈学生学习意志力的培养[J]. 黑河学刊.2007,127(1):100
- 孙永波.关于卫生职业生学习意志和学习意志行动的启示.2004,22(9):20,21
- 樊琪.学习惰性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6):33-36
- 樊琪.教师学习惰性的结构和测量初探[J].心理科学.2009,32(6):1475-147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