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尚德实验学校

English

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环境伦理观念的树立 张玮

2017-05-24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将树立环境伦理观念作为重要目标之一,正确理解和实现这一目标,是新时期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赋予地理教师的重要使命。

  1. 培养学生科学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的重要意义

从历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即人类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在不断改变的。早期的人类受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所局限,只能屈从于自然,被强有力的自然所支配,自然受到人类的顶礼膜拜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类开始挑战和征服自然,企图凌驾于自然之上,支配和利用自然,甚至梦想着控制它;人类在饱尝征服自然的苦果之后,开始认识到人是自然固有的一部分,应设法去和自然和谐相处,这种足以客观地反映出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关系,被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世界自然宪章(World Charter for Nature )予以确认。

中国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和追求经济增长的巨大压力,使我们较长时间徘徊在支配和利用自然的环境伦理观下。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当松花江水污染让我们审视过去的工业布局给大江大湖水污染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我们感受了科学的环境伦理观念缺位的苦涩。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届全国四次会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新的发展模式呼唤国民建立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伦理观念,没有这种科学环境伦理观的深入人心,就没有全社会环境观念的提升。而只有提升全社会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使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使人们在经济、科技、法律、伦理以及政治等领域树立起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对环境友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而主动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环境和生态日益恶化的状况。

地理学有研究人地关系的传统,从地理环境决定论、适应论、二元论、唯意志论到人地协调论,实际上与环境伦理观的演变是一脉相承。而地理学近来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更是科学环境伦理观的最好体现。地理教学涉及人类社会中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伦理观念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青少年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只有他们树立了科学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国家战略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同时,我们许多学生都将成为未来的决策者,实际生活中,领导者的环境伦理观念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由于领导者决策失误导致灾难性生态破坏的教训是十分惨痛的,一些地区急功近利,盲目投资,以牺牲环境求发展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树立以自然的价值和自然的权利为核心的协同进化的环境伦理观应该成为领导者的基本素质之一和地理教学的基本目标基础教育中的地理学科对此责无旁贷

  1. 如何使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

第一,充分利用地理教材,挖掘其中的环境伦理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环境伦理观教育。正如前所述,由于地理学与环境伦理的天然联系,地理教材有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教育资源,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去挖掘,会为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伦理观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时,将曾经作为世界古文明起源地之一、天然植被茂盛的黄土高原与今天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进行对比,学生会感受到黄土高原的这种改变的原因之一们遵循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环境伦理观对其进行过分索取、掠夺和破坏的恶果,进而让他们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去分析黄河的泛滥,从而认识这种自然价值的严重透支,正形成生态危机威胁我们的生存。为了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确立新的环境伦理观,形成新的保护自然的习惯。

第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由于过去长期忽视自然环境而带来的许多环境问题暴露出来松花江水污染更是以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形态爆发,履新的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今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对我国有关环境问题所作的说明也给我们以巨大震撼,教师将这些素材引入地理课堂教学,无疑能生成优质的环境伦理教育资源,为学生环境伦理观念的树立奠定基础。

第三,引导学生进行与环境有关的研究型学习。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虽然中学阶段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开展研究型学习会有力地推动学生知识的活力化,有助于环境伦理观念的形成。如结合钢铁工业的学习和首钢的迁址,组织学生从对北京环境的影响进行拓展性研究,从而认识工业布局对环境的重要影响为环境伦理观念的树立建立生动的知识和情感体验。

  1. 科学的环境伦理观的树立要特别关注学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二十世纪末期出生的这一代,接受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丰富物质享受,由于年龄等种种原因,他们的观念中并没有多少环境价值的痕迹,更不用说让它超越金钱和物质的诱惑,成为他们中很多人境道德观念缺失的主要原因,也是树立科学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的主要障碍如何使学生获得环境道德的力量,让他们既懂得协调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又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呢?这就必须让他们在地理教学中知晓环境伦理学的原则和规范。自然宪章告诉我们:文明根源于自然,它塑造了人类文化,并影响了艺术和科学的成就;于自然协调一致的人类生活,将赋予人类在开发创造力和休闲娱乐方面的最佳基础。没有这种基础,我们的物质文明只能是昙花一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入手,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是树立科学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的重要条件。

    第五,用环境权利意识促进环境伦理观的树立。保护人类的环境权是环境伦理观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环境权,主要是指人类享有的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生存的权利。公民的环境权不是一般的生存权,它侧重于人类的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确立保护人类的环境权是社会正义的需要。环境权作为一种道德理念和法律理念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并且在一些国家的宪法中确立成一项人的基本权利。这种环境权与学生的生活细细相关。这种权利观念的建立,有助于学生理解作为人对环境所承担的义务,并在此过程中促进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只有树立科学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学生才能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诗意般地生存于地球上。地理教师理应为此殚精竭虑。



微信扫一扫

获得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