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尚德实验学校

English

赵晨艳 初中生偶像崇拜与自我选择倾向

2017-05-24

摘要

初中学生选择的偶像与其个人的缺点与理想优点和喜欢的人相关,个人的缺点和喜欢的人可以预测偶像的选择。通过将偶像和个人特点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初中生建立理想自我,促进自我成长。

关键词:初中生 偶像崇拜 偶像崇拜干预 自我成长

 

1绪论

1.1问题提出

偶像崇拜贯穿着整个人类历史,在科学逐渐取代宗教的今天,偶像崇拜依然是大多数人在初中生时期必不可少的一段经历。在痴迷程度上或许未必比得上宗教时代,但是对人的影响可能是整整一个人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偶像正在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70年代的初中生崇拜雷锋,80年代的初中生崇拜韩寒、周杰伦,90年代的初中生崇拜李宇春等草根明星,00年代的初中生则经常改换自己的偶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倒一片,全民崇拜的时代早已终结。

为什么初中生会崇拜自己的偶像?为什么有些人会为了偶像不顾一切?而有些人以偶像为目标终身奋斗?难道偶像和榜样之间真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偶像注定会成为长大成人之后回味的一段童年趣事?

初中生中普遍存在的偶像崇拜必然会对初中生的成长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在偶像的鼓舞之下不断努力进步,也有学生因为迷恋偶像耽误学业,浪费青春。更加看到无数的新闻报道,疯狂迷恋偶像的粉丝可以不眠不休,省下饭钱去追星,甚至付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代价。

虽然偶像崇拜带来完全不同的行为和结果,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偶像崇拜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能量,爆发出了无穷的能量。如果能引导这种力量正向发展,或者是合理疏导,至少不向负面发展,将为初中生带来成长的巨大动力。

要能够合理引导这种能量,可以从源头找起,探究初中生选择偶像的原因,追本溯源,对症下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研究表明,偶像特点与自我有莫大的关系,如很多研究者发现,偶像特点与初中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意识、智力与学校表现、躯体和外貌都存在相关关系。但未涉及偶像的选择要素,没有把理想自我、喜欢的人与偶像特点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偶像崇拜,是寻找偶像崇拜原因的尝试,能够更好地解释偶像崇拜的很多问题。

中学时代是青少年内心成长的狂飙时期,在这一时期,初中生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恋,开始自我成长,这一时期,初中生主要面临的是自我同一性的问题。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这一时期的初中生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偶像崇拜也是解决自我同一性危机的方式方法之一。初中生通过对偶像的崇拜来寻找自我的定义,或者寻找情感依恋的对象,来度过青春期这一特殊的时刻。

1.2.2 现实意义

对待偶像崇拜,社会、学校、家长都认可其存在即为合理,同时也试图干预引导初中生的偶像崇拜。事实上,初中生的偶像崇拜似乎是铁板一块,成年人,尤其是家长和学校很难对初中生偶像崇拜产生什么影响。家长和学校越是想要涉足其中,受到的阻力越是大。我们可以看到初中生崇拜偶像的心理能量是非常巨大的。如果运用合理,这样的能量对于初中生的成长将会有很大的帮助。相反,如何误入歧途,这样的能量甚至会产生毁灭性的作用。通过解释偶像崇拜的原因,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探究引导初中生偶像崇拜的行为,有利于初中生的自我发展和终生自我教育。

学校不单单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教师也不单单是一个教书匠,通过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行为,深化德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做一些切实可行的事情,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口头上。

1.3 研究目的

偶像特点受到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用恰当的调查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来揭示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因此,本研究的目的表述如下:

  1. 考察自我认识与偶像特点的关系。
  2. 考察理想自我与偶像特点的关系
  3. 考察崇拜偶像行为的情况
  4. 运用团体、单独辅导的方式干预学生偶像崇拜,并考察其变化

 

1.4 研究思路

1、整理相关的研究,总结其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以了解当前学者们对自我、理想自我、喜欢的人与偶像崇拜的看法。

2、在分析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使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与程序,如研究工具和数据处理方法。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即用定量的方式来考察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在分析讨论中指出这种关系存在的心理机制。

3、根据研究结果,制定偶像崇拜引导方案,予以实施。通过干预个案分析,考察探讨引导偶像崇拜,促进初中生自我成长的规律和教育方法。

4、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总结整个研究过程,分析本研究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指出未来同类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



2文献综述

2.1自我的概念

早在心理学诞生之前,人类就开始了对自我的探索,用灵魂来比喻自我以区别于客观存在的肉体,追问我是谁?我来自于哪里?等问题,原始宗教对这类的问题有着各自的答案,比如上帝造人说,女娲造人说等。

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先驱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心理学原理》《彻底的经验主义》中首先提出了自我概念认为自我是个体所拥有的身体、特质、能力、抱负、家庭、工作、财产、朋友等的总和[1]把自我分为经验自我me和纯粹自我I对于经验自我the empirical self )詹姆斯认为:每个人的经验自我,就是他试图用me)来称呼的一切[2]我的很难区分。从属于我的东西与真正的我很难区别开,自我与世界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经验自我由物质自我( material self )、社会自我(social self )和精神自我(spiritual self )三种成分组成。按层次分为精神自我、社会自我、物质自我。物质自我的核心部分是身体,人是客观存在的,必须通过身体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并依据生物需求提出各种要求。社会自我指一个人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精神自我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能力或性情是他内心的或主观的存在。

纯粹自我又称为能动自我或主动自我,是指一个人知晓一切东西。詹姆斯以个人同一性 personal identity )理论为依据,认为个人同一性就是现在的自我与它想起的那些过去的自我相同不断更迭和传递其内容的当下思想构成纯粹自我。

系统地对自我概念进行研究的是精神分析学派。其创始人弗洛伊德Freud)认为我由本我、自我、我组成。本我源自于人的生物性本能,服从快乐原则,是一口沸腾的欲望坩埚[3]在社会生活中表现追求各种个人欲望的满足和追求个人利益实现。超我以道德、信仰为主要内容是个体在成长经历中内化了的社会道德原则,将其转化为的自身价值观念这些社会道德原则往往以牺牲个人服从整体为主,牺牲个人利益,是本我对立自我处于两者之间,遵循现实原则,限制、协调本我和外界环境的关系并且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即违背超我的前提下,也尽量满足本我的要求。本我浮现其愿望后,自我找出满足愿望的方法并进行预测,如果符合现实原则就采用这个方法,如果这个方法是无效的甚至是危险的时候,自我会推迟满足直到找到一个更合理的方式。[4]自我理想、超我的概念是和自我批判联系在一起的。在现实中,如果自我与超我一致,个体会感到很愉快,如果两者不一致,个体便会产生罪恶感。弗洛伊德认为,在心理活动可能存在着一个特殊的机构,其任务是观察现实自我,并通过理想自我测量它。自我理想的起源于个体背后存在着的隐藏的最初和最重要的认同,如童年时对父亲的认同。超我是自自我中分化出去的,但是很多时候自我会陷入同自我理想、超我的矛盾关系中。个体自我理想和实际自我之间距离是千差万别的,很多人的自我还停留在儿童阶段,存在着早期自恋。

《人性与社会秩序》 的作者库利(C.H.Cooley)的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也有类似理想自我的含义,他认为个人的发展都有相对独特的生命周期,同样的,我们会形成对应的自我认定的过程,没有相应你的意识,我自己(myself)也就没有意识了。[5]一般情况下,决定一个人的自我感觉的因素是他想象的他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库利的镜中我概念有三个基本要素:对展现在别人面前的形象加以想象;对他人评价的想象;某些自我感觉。如自尊意味着较高的或理想的自我,是在社交中由想象一个人如何看待受人羡慕的人而建立的,这些人不一定是现实的同伴,但他们可能是理想化的英雄。[6]镜中我其实是人的一种认知能力,是个人意识层面的社会化过程,是由他人对本人的反应和评价而发展的,独立于自我感觉的他人的评价,它教会我们如何进行自我剖析,从而促进自身的进步与完善。

人文主义学派罗杰斯(C.Rogesr,1951-1959)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以及看待自身的方式,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他继承了詹姆斯的观点,认为me是自我意识的本体,是自我意识的对象,是通过接受社会对自我的有意识的态度系统形成的。[7]I是自我活动的过程,是自我的动力部分,Ime的框架范围内活动,同时也有使人超出me的框架的可能,是I使人的行为具有自由意志性、创造性和新异性。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系统,是个人体验与所处环境发生关系的方式知觉,对人的人格发展和行为具有较深的影响。在《人本主义》一书中,罗杰斯将自我划分为现实自我( real self )和理想自我(ideal self )的概念。这是第一次正式使用理想自我的概念。理想自我是他人为自我设定的、自我为自己设定的特征,代表个体最希望拥有的自我概念,它包括潜在的与自我有关的、且被个人高度评价的感知和意义。[8]现实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感知以及对自己意识流的意识。罗杰斯认为,理想自我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和行为具有更重要意义。现实自我略低于理想自我,理想自我是个体行为的向导和动力,当两者达到统一时,个体会感到满足感,甚至是成就感;如果不一致,就可能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罗森伯格(Rosenberg1979)认为自我是动态的和多维度的,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是一个人渴望成为的可能和潜在的自我,现实自我(The actual self)是个人现实拥有的自我概念。个体的活动以达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匹配为动机。[9]

希金斯(Higgins1987)联系自我信念中的不一致与情绪障碍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我差异理论,将自我分为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和应该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以及应该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情绪问题。[10]

此后,马库斯(Markus1989)也提出与希金斯类似的观点——可能自我(possible selves)。可能自我包括:希望成为的自我和害怕成为的自我。希望成为的自我是个体觉得自己在某一方面具有发展的自我信念,是个体希望达到并确信能够实现的一种目标状态。害怕成为的自我是指个体害怕或恐惧成为的自我信念。马库斯可能自我与 希金斯的自我向导类似,可能的自我与现实自我一样存在着差异。不同类型的自我差异调节不同的情绪类型,还可以作为一种行为标准来调节、推动人的行为。[11]

 

2.2 偶像崇拜的理论

2.2.1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偶像崇拜的理论

从精神分析学派性本能的理论看:偶像崇拜可理解为成长过程中的性冲动转移。在自我成长过程中,个体增强的欲望冲动不单只指向父母及同辈人,还需指向父母之外类似于偶像的遥远人物,以弥补情感上因为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而产生的真空。从12岁起,个体进入生殖期阶段,性冲动开始活跃,可是由于社会伦理,初中生必须压抑其本能,否则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于是这种压抑只能在不减弱其强度的前提下转移它的目标[12]由于社会不允许这个年龄段的个体有性活动,个体只能将性本能的冲动能量转向获取知识、锻炼身体等方面。但就性欲对象而言,个体首先仍会把自己的异性父母作为爱恋对象,当然这种有悖社会伦理的爱恋使个体产生焦虑。为了减轻焦虑情绪,个体试图消除与父母的情感联系转向家庭以外的地方寻找情感依托和认同对象。就潜意识动机而言,个体在进人青春期后,寻找父母替代品的愿望会更加强烈。个体要求摆脱对父母稳定而牢固的情感依附,走向独立,出现了与父母纽带之间的疏离甚至断裂。为了补偿脱离对父母依赖而产生的情感空窗,个体需要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来确认自己,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真人作为自我的代表。于是具有很强社会效应的偶像就成为初中生的参照品。[13]对偶像的认同是初中生找寻到的新情感依托以及情感表现的完美形式。一方面个体通过认同偶像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抵消了因为性愿望增加而造成的身体与心理上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弥补了由于与父母及家庭成员关系的疏远带来的失落及苦闷。这是一种性欲发展的正常走向。

与此同时,初中生也需要改变依恋模式,从儿童期对父母的养育式依恋转为青少年期对异性的浪漫式依恋。主要表现为对偶像的迷恋充满浪漫幻想,甚至是性幻想。在这种超越现实的情感体验下,沉迷于此的青少年把异性偶像当作自己的梦中情人并希望成为偶像的恋人。

新精神分析派艾里克森(Erik H.Erikson)在《儿童期与社会》(Childhood

And Society)中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说psy-chosocial stage theory of development)将偶像崇拜理解为在青春期的初中生走出角色冲突,寻找自我同一性的过程。同一性identity)意为自我认同,是个体关于自己是怎样的人,在社会上占有怎样位置的认识,是对过去、现在、将来的自我认识和体验的思考。[14]同一性是个体在将来计划要成为的人,是他察觉到的他自己的形象以及他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期望他成为的形象之间的东西。[15]自我同一性分为个体适应和社会适应两方面。从个体适应方面看,自我同一性意味着个体对自己有恰当和充分的了解;从社会适方面看,自我同一性意味着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有了明确的定位。个体在进人青春期后,自我出现分裂,原有的自我同一性遭到破坏,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冲突conflict between identity versus con-fusion)危机。艾里克森认为在12-16岁这个年龄阶段,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自我同一性。为了获得新的同一性,初中生需要新的以同辈伙伴及家庭外的领袖人物[16]来检验新的自我。作为个人认同并信任的对象:偶像反映了个体积极的自我确认,这是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满于现实自我而找寻到的最佳理想自我,是自我同一性的最佳代表。青春期是人们狂热寻求可以信仰的人及观念的时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在自我否定期,偶像崇拜是追求自我肯定和理想自我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了偶像崇拜的投射效应(projective function)。崇拜者将自我的梦想、欲望或缺憾投射到偶像身上的倾向被称为投射效应。也就是说,在现实自我面前,初中生意识到生活理想或梦幻无法实现,通过痴迷于某个偶像的特质(身材、容貌、家庭背景、才能、、生活阅历等)或成功(社会、地位、财富、个人魅力)来获得所需的理想自我形象。[17]

总之,偶像是青少年探索自我同一性,融人社会的重要媒介,它可以帮助青少年在青春期避免易出现的角色混乱,保持心理平衡。

2.2.2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偶像崇拜的理论

行为主义强化理论认为:初中生偶像崇拜出于渴望同伴接纳的需要,受到的同伴的影响和强化,也是受到大众传媒的渗透和强化。[18]

占士·柯尔曼(James Coleman)在《青少年社会》(The Adolescent Society)中指。社会的发展和职业专门化要求个体在学校接受更长、更复杂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被迫转向自己的同龄人寻求接纳。芭芭拉·M·纽曼(New-man)以及菲利普·R·纽曼认为,这些青少年面临的是群体认同和疏远的危机。他们需要归属于某个群体,否则就会体验到疏离感,有可能将来难以建立起社会支持网络。

同伴群体对青少年认知和行为具有的十分显著的强化作用。如果同伴群体有崇拜某一偶像的行为,那么个体可能因害怕被同伴孤立、排挤出集体圈子,而开始崇拜该偶像。这种渴望得到接纳,害怕被孤立的心理压力促使初中生将偶像崇拜当作一种时尚,通过崇拜共同的偶像,让自己与同伴有共同语言、融为一体,从而满足其归属感。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同伴对初中生的偶像崇拜起到了刺激和强化的作用。

与此同时,当今偶像崇拜深受大众传媒影响。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制造了大量的草根明星。昨日还平凡如路人甲的普通人,通过一个比赛就能摇身一变成为聚光灯下,修饰精美,万众拥戴的明星。而媒体又早就了一种假象,似乎造就这些明星的人就是观众,这种参与感、代入感激发了初中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这些明星通过传媒的精心打造和高频率的宣传,务求达到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效果。初中生不假思索地接受、认同其衣着、打扮、生活方式等,偶像崇拜高度渗透在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中,强化了他们偶像崇拜的意愿。

由此引发的巨大经济利益又促进了造星运动的蓬勃发展,信息科技的发展也使得信息的输入渠道呈几何倍增长,除了电视,微博、微信这种个人新闻发布平台,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获得渠道,明星偶像的宣传更加无孔不入,无时不在,同伴间关于偶像的交流形式更加多样,刺激了偶像崇拜现象的强化。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初中生偶像崇拜是初中生对其认同人物的思想行为的直接性模仿(direct modeling),主要表现为对偶像在言行举止、人生观、乃至服饰发型的仿效。班杜拉认为,大部分的人类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19]。通过观察一个或多个偶像,从而在行为、思想和情感上发生变化的过程就是模仿。根据模仿者是否具有主动、自觉意识的,模仿可以被分为自动模仿、有意模仿。自动模仿指对他人的思想、行为等自然而然的模仿过程。有意模仿就是对他人的有意仿效。有意模仿分为非合理模仿、合理模仿两种,非合理模仿指只对行为的表面进行刻意的模仿而不理解其模仿的意义的情况。部分初中生对偶像明星的痴迷就属于此类。合理模仿是出于对模仿对象的深刻理解,并结合模仿者的理性思考。这种模仿在初中生偶像崇拜中是值得提倡的。

初中生在崇拜某个偶像时有时会过分着迷、崇拜于该偶像的各类外在特征、性格、爱好乃至于隐私生活,过分夸张或美化其在歌坛、舞台、书籍或屏幕中的形象,人为地将他们的偶像脱离生活中的真实形象从而成为个人心目中的一尊神。一个偶像人物一旦变成了神,就很容易导致盲目、狂热的追逐,不合理地模仿一切行为举止。容易着迷于偶像的外部形象而不得自拔,也很容易做出超越于社会规范的行为。

另一方面,如果初中生对偶像的崇拜,除了对偶像的行为、外表等特征的模仿,还有对其人格特质的理解和对自我的探索。那么这种合理模仿,会使得初中生从偶像身上学习到被认同的价值取向及社交技巧,促进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

2.2.3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偶像崇拜的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将初中生偶像崇拜理解为青少年思维发展不成熟的阶段性表现,是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必然结果。在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青少年开始把自己的思维当成一个课题,也就是说,使他们能够进行自我反省,思考自己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20]

在理智上,初中生开始认为反省思考是全能的。似乎世界应该服从于一个观念的格式,而不应该服从于现实的系统[21];而在情感上青年的体系与生活计划既充满了丰富的情操与利他的打算,而同时又具有令人不安的妄自尊大和自觉的自我中心状态[22]。理智和情感方面的这些特点使这阶段的初中生具备了抽象和概括社会价值取向的能力。同时,由于青春期自我中心状态的作用,初中生对理想和现实的区分并不像成年人一样完善,批判式的抽象思维能力不稳定、不成熟。受到认知发展的限制初中生对自我缺乏清醒的批判认识,容易沉迷在对偶像的狂热幻想和疯狂的追逐中,忽略对其努力和人格方面的认同。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的自我容易过度膨胀,会夸大被关注的程度以及情感体验,表现出情绪化以及极端化的依恋性特征。从这个角度看有些初中生的偶像崇拜是对自身认知不了解的盲从。如果没有对自己的客观理解、合理评估,容易走向盲目崇拜,最终演化成对偶像近乎宗教的狂热。

总之,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走出自我中心状态的阶段的表现。青少年必须走出理智狂热阶段才能达到认知的进一步成熟与完善。

 



3研究方法

3.1. 研究工具

    为探究偶像特点与自我的关系,研究者设计了自我与偶像的调查问卷(见附件),着重关注被试对自我认识、理想自我的认知程度,并与被试对偶像的认知进行比较从而检验其相关关系。

在对偶像崇拜的干预过程中,采用后实证主义的质性研究方法,在自然的环境中以参与式观察、深入访谈的方法进行研究。以自然的方法观察教育的效果。

 

3.2研究中的被试

研究的对象为上海市某中学13-15岁的初初中生159人,分布在预备到初三四个年级,这一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早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初期,在心理发展方面正处于“狂飙猛进”的阶段。

为了研究如何干预初中生的偶像崇拜,又着重选择了历史社团的学生作为干预对象。初中生的偶像崇拜本身是心理独立的过程,师长的参与容易引发逆反。这一阶段的学生也正是系统完成初中历史教学的年级。历史教学中存在很多的偶像,研究者作为历史教师,对初中生的历史偶像进行引导相对比较自然,为了凸显历史教学对偶像崇拜的影响,特别甄选了历史社团的学生进行研究,历史社团的学生是通过自愿报名组成的学习团体,研究者作为指导老师和社团学生每周一次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自然轻松的环境中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并通过对学生、学生家长、班主任和其他同伴的访谈,分析其作业,了解其自我发展、偶像崇拜的情况,从而分析历史教学所起的作用。

历史社团的学生是在自愿的背景下组成的,对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具有研究的典型性。社团活动比较自由,学生有更大的空间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研究者作为指导老师,也有机会近距离无负担地和被研究对象接触,了解被研究者的心理状况。因此有理由相信通过这样的研究方法是能够达到研究目的的。

 

3.3  数据处理

将个人优点、个人缺点、理想自我的优点、理想自我的缺点、喜欢的人特点、偶像特点分为三个层次:外貌、才能、性格特点。将崇拜行为分为才貌欣赏、情感依恋、完善自我三个方面。使用统计软件SPSS19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并采用可靠性分析、相关分析与线性回归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模拟。

 



4研究结果

4.1 被试基本情况

问卷共计回收171份,其中有效问卷159份,其中有偶像者为130人占总数的81.76%,其中男生62人,占总数的47.69%,女生68人,占总数的52.3%,预备年级40人,占总数的30.8%,初一年级41人,占总数的31.5%,初二年级33人,占总数的25.4%,初三年级16人,占总数的12.3%。

4.2结果分析

4.2.1偶像选择与自我评价的基本情况

用个人优点、缺点来表示对自我认识;用喜欢的优点、讨厌的缺点来表示理想自我。调查结果统计见表1

表(1)自我认识特点(%

 

自我认识

理想自我

喜欢的人

 

个人优点

个人缺点

喜欢的优点

讨厌的缺点

外貌

23.8

26.2

30.8

26.9

10

才能

26.9

37.7

20.0

26.9

20

性格

49.2

36.2

49.2

46.2

70

 

                   图1.自我认识特点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主要呈现外貌、才能、性格依次递增,其中对自我的缺点认识中才能和性格持平,反映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受学业成绩的影响。理想自我的优点外貌高于才能,反映青春期的初中生身体急剧变化的过程中对外貌的关注。

4.2.2偶像选择与自我评价各因素的相关状况

表(2)偶像选择与自我评价的相关情况分析结果

 

自我认识

理想自我

喜欢的人

 

个人优点

个人缺点

喜欢的优点

讨厌的缺点

偶像特点

0.12

0.24**

0.19*

0.03

0.19*

注:P < 0.05,  ** P < 0.01 ,下同。

结果显示

  1. 偶像特点与自我认识的缺点存在显著相关。
  2. 偶像特点与理想自我的优点存在显著相关。
  3. 偶像特点与喜欢的人存在显著相关。

4.2.3自我评价的人对偶像选择的预测

表(3)自我评价对偶像选择的回归分析

 

Beta

t

p

R

R2

df

F

p

常数

 

3.49

0.00

0.31

0.07

3

4.32

0.01*

缺点

0.19

2.47

0.02*

 

 

 

 

 

理想自我的优点

0.06

0.78

0.43

 

 

 

 

 

喜欢的人

0.25

2.53

0.01*

 

 

 

 

 

 

用自我认识的缺点、理想自我的优点、喜欢的人个变量建立一个多元线性模型来预测偶像特点,这个回归模型总体是显著的(df=3F=4.32,p<0.05)喜欢的人为显著变量(t=2.53p<0.05),自我认识的缺点也是显著变量(t=2.47p<0.05)。理想自我的优点回归不显著(t=0.78p>0.05)。

从与偶像特点相关的几个变量来看,学生首先是从自我认识出发,追求更好的自己,改进自己的缺点,其次为情感上的依恋,偶像在某种程度上是情感寄托的对象,弥补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与空虚。

但是理想自我的优点与偶像特点相关却不可预测,可能与学生的自信心有关系。即可能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可达成的理想优点与偶像特点无关,不可达成的理想优点与偶像特点有关。

 

4.3崇拜行为问卷

4.3.1 问卷的项目分析和一致性检验

为了对学生的崇拜行为、崇拜程度进行测量,研究者设计了崇拜行为问卷该问卷共11个项目,主要涉及对崇拜行为、对个人影响的调查。

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结果如下:

表(4)崇拜行为问卷项目分析

 

F

p

t

p

1

0.52

0.47

11.41

0.00

2

20.03

0.00

10.42

0.00

3

12.94

0.00

11.59

0.00

4

8.48

0.01

7.94

0.00

5

0.01

0.91

8.68

0.00

6

6.60

0.01

5.82

0.00

7

19.85

0.00

8.38

0.00

8

1.55

0.22

9.34

0.00

9

0.12

0.73

8.60

0.00

10

18.59

0.00

15.27

0.00

11

0.71

0.40

18.68

0.00

 

11个项目的区分度均在合理范围内,不予删减。

本问卷共涉及到才貌欣赏、情感依恋、完善自我三个方面。总体α系数是0.91,显示这个问卷的项目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才貌欣赏内部一致性为0.82,情感依恋为0.80,完善自我为0.78

4.3.2对崇拜行为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表(5)崇拜行为问卷调查结果总体统计

 

分类均分

选择百分比

才貌欣赏

3.15

36.20

情感依恋

2.54

26.15

完善自我

2.66

37.69

 

2. 崇拜行为分类选择百分比

被试总体均分为3.14,显示崇拜程度中等。分类比较可以看出,无论个体还是总体,学生的崇拜行为主要集中在才貌欣赏和完善自我上。

11个选项中得分最高的是经常观赏偶像的作品、表演均分4.07,得分最低是参加偶像见面会、粉丝活动均分2.46。反映学生主要的崇拜行为是欣赏偶像作品。由于初中生年龄小,独立行动能力有限,较少参加歌迷会等社会活动。

表(6)崇拜行为性别、年级、均分统计

 

N

M

sd

50

3.00

0.97

80

3.23

0.85

预备

40

3.00

0.86

初一

41

3.06

0.75

初二

33

3.23

0.91

初三

16

3.51

1.20

总计

130

3.14

0.89

 

3.被试年级分布情况

4. 被试崇拜行为均分

男生的崇拜行为均分为3.01,女生为3.23p>0.05无明显差异。从预备年级到初三,崇拜行为均分分别为3.013.063.233.51p>0.05,无显著差异。



5对偶像崇拜的干预

5.1偶像崇拜干预方案

偶像崇拜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能量,对偶像崇拜的干预并不是要打压这种崇拜行为,也不是要将这种崇拜行为,而是导正偶像崇拜的方向。我们常常看到在学生中间,偶像更换的频率很快,这个月是中国好声音的学员,下个月就成为韩国某团体。一些学生崇拜偶像完全是跟风行为,别人崇拜我也崇拜,别人喜欢我也喜欢,这样的崇拜行为始终停留在表层,对自我成长的帮助不大。从上述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偶像的选择和学生的自我认识及理想自我是有密切的关系的。干预偶像崇拜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偶像的认识来深化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对理想自我的勾画。通过偶像崇拜的正能量帮助学生认清自我、认清自我发展的方向,解决成长中的问题。

具体操作流程是:通过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团体干预。深化学生对偶像的认识,并促进自我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澄清偶像选择的理由,认识自己选择偶像的原因。第二阶段深入对偶像的认识,了解偶像的精神世界。第三阶段为对偶像行为的模仿,让偶像真正影响到学生的生活。第四阶段为利用偶像的力量进行自我完善。

5.2干预对象的情况

干预的团体对象为历史社团的学生,由学生依据兴趣自愿报名组成。主要由初一、初二学生组成,共20人,其中初一12人,初二8人,男生16人,女生4人。干预对象自我认识情况与总体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干预对象崇拜行为均分3.21,略高于总体平均水平3.14。其他情况基本与总体样本情况类似,p>0.05,无显著差异。

5.3 干预过程

5.3.1 “我与历史”——对偶像选择的澄清

一、干预目标

团体干预的初级阶段,主要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和谐的团体。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师生之间相互了解。最主要的内容是就学生的偶像崇拜情况有相互的了解和认识,收集资料。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先进行了示范,并通过师生、生生交流过去的经历来促进相互的了解。

二、 干预过程

  1. 教师自我介绍,介绍自己是如何喜欢上历史的,以及崇拜历史偶像的经历。通过教师示范,引领学生澄清崇拜偶像的原因
  2. 学生模仿老师进行自我介绍。

着重在三个问题:

1)、自己的姓名、班级

2)、如何喜欢上历史的?

3)、介绍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或者朝代。通过自我介绍相互了解,建立和谐、融洽的团体,并澄清选择偶像的理由。

  1. 根据喜欢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人物,分组进行进一步交流。增进团体间成员的进一步了解,减少公开场合发言的压力,在轻松的环境中通过回忆澄清选择偶像的原因。

三、 干预活动记录(节选)

   生介绍喜欢历史的过程和偶像崇拜的原因:小时候我晚上睡觉,我爸爸都会给我讲故事,他最喜欢讲隋唐演义的故事,后来我就喜欢上历史了。后来我看了《明朝那些事》,我觉得朱元璋好厉害,从一个穷得要死的放牛娃最后成为一个皇帝,真是不简单。这个人就是太残忍了,到了晚年的时候乱杀人,死了很多人。

四、 小结与分析:

学生崇拜的偶像有:雍正、曹操、朱棣、秦始皇、武则天等。大部分学生最初对历史有兴趣是受到了家庭的影响,在成长阶段进一步受到书籍(如《明朝那些事儿》、《易中天品三国》、)、电视剧(如《宫》、《步步惊心》、《武则天》)、游戏(如《三国志》系列、《文明》、三国杀)、动漫(如《新撰组》、《影武者》)或者是同伴的影响。其中5人的崇拜行为均分在4分以上,还有2人为5分。大部分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主要局限在做了什么事,有什么才能,没有对历史人物的精神状态、人生境界等深层次的问题有所认识,说不出为什么喜欢,常常理由是喜欢就是喜欢。”“喜欢不需要理由。”“他(或她)好强!

课程结束后,学生表示很难向别人说清楚为什么会喜欢,好像自己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喜欢,激发了他们对偶像选择的思考。为下一阶段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5.2.2 “金句名言”——对偶像认识的深入

一、 干预目标

从上一次的活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偶像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的,这种肤浅的认识和崇拜,无法对学生的自我发展起到作用,因此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深化学生对偶像的认识,尤其是其精神世界和杰出的品格。主要方法是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演讲等方式,深入了解自己的偶像,对偶像深层次的品格有所了解和认识。

二、干预过程

  1. 教师示范:从历史人物的金句名言、口头禅说起,通过背景、含义、影响等分析,揭示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
  2. 学生课前查找资料做准备。每人就自己喜爱或崇拜的历史人物的一句经典名言或者口头禅展开介绍和演讲。主要内容包括这句金句名言的含义,在什么情况下讲的,反映了这个历史人物什么样的精神。通过这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偶像,并在与他人分享的过程中,找到志同道合者。
  1. 分组合作,完成金句名言的书签。多形式的成果展示避免思维的疲劳和活动的单一,增加学生的兴趣。

 

三、 干预活动记录(节选):

生介绍自己的偶像曹操:官渡一战中,袁绍实力雄厚,精兵十万,战马万匹,曹操的兵力却远逊于袁绍,他偷袭乌巢,焚毁袁军的粮草,使得袁绍的军队没有饭吃,从而以少胜多,大获全胜。曹操清取胜后,发现自己的部下勾结袁绍的信,他没有追究,还一把火把这些信给烧了,说:“当时袁绍强大,我自身都难保,何况众人呢!”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曹操也善于用人,唯才是举,什么样的人他都用,文有荀彧、许攸等人,武有徐晃、张郃等人。就算不是贵族也没有关系,做过违法犯罪的事情也不要紧,甚至是曾经的敌人他也能包容。曹操抓住关羽之后,非但没有杀他,而且上马赠金,下马赠银,最后放他去找刘备,甚至还送他赤兔宝马,所以大家都愿意投靠曹操。

四、小结与分析:

通过此阶段的活动,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自己偶像的认识,找到了自己喜爱偶像的真正原因,主要集中在执着于理想、聪明能干、严于律己、拥有强大号召力等等,大部分与其自我评价的缺点相对应,与喜欢的人特点相吻合,呈现了与数据分析相契合的特点。

   

5.2.3  历史剧——对偶像的模仿

一、干预目标:

在深入了解偶像之后,接下来就是认清自己和偶像之间的异同,这是整个干预环节中最难的一个环节。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设计了排演历史剧的环节。在挑选演员和扮演偶像的过程中,是设身处地分析偶像和自我的过程。这样的方法避免了解剖自我的痛苦,更容易令人接受。

二、干预过程:

  1. 根据喜爱的历史时代分组,寻找剧本
  2. 小组分工合作,确定导演、演员、剧务等。每个人就自己适合与工作岗位的原因做阐述,最后投票决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就将自己和偶像做了比较并通过他人的评价来修正自我认识。
  3. 读剧本、讨论修改剧本。此过程就是对偶像的再认识,是参杂个人观点的过程。
  4. 排演剧本
  5. 拍摄成影片
  6. 交流感想

三、干预活动记录(节选):

       历史剧:《鸿门宴》片段

    刘邦(笑嘻嘻):项羽啊,我们当年一起盟誓要推翻秦朝,多年来你我南征北战,没想到今天在这里遇到了。有人说你招我来鸿门赴宴,是要杀我,我不相信。西楚霸王是何等的英雄?就是要杀我,也一定在战场上,怎么会在这里暗杀呢?

项羽(被说破心事,尴尬):我找你来是庆祝推翻暴秦的,来来来,喝酒。

……

樊哙用剑切肉,大吃。

项羽:真是好汉!你还能再喝酒吗?

樊哙:我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吗?!当年秦朝残暴,虐待老百姓,天下人都起兵反秦。你们楚国的怀王和大家约定:谁先进入咸阳就让谁当大王。现在我家沛公先进入咸阳,把仓库封得好好的,什么东西都没动,还从咸阳撤出来,驻军霸上,都是为了等待大王你啊。沛公这么劳苦功高,你却要杀他,这和暴秦有什么两样!你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你吗?

项羽(无语):坐。喝酒。

众人喝酒。刘邦起身溜走。

 

项羽扮演者我挺喜欢项羽的,项羽是个大英雄,刘邦就是个老流氓,老师说项羽是个刚愎自用的人,我觉得他很猛很勇。如果我是项羽,我就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后来我在演项羽的时候,我觉得他还真的挺为难的,你想樊哙说的都挺有道理的。刘邦退出咸阳,守关等着项羽,想让项羽进咸阳,成为关中王,连秦宫的珍宝都没有动,多讲义气啊!虽然刘邦不是好东西,如果这么贸然杀了他,项羽也就不是项羽了,我都看不起他。看来很多事情都不是想当然的。我竞选当项羽的时候,其他同学觉得我没有项羽霸气,我还很不服气,现在想想真是这样,我做决定的时候也经常很纠结,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经常跟风,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

     

四、小结与分析

初中生的自我的认识往往容易过高或过低,容易轻视历史人物的作为。初中生喜欢的穿越类型的小说其实就是这种思维产物,仿佛现代人穿越到古代就是无所不能的了。实际上历史人物是活生生的人,受到当时环境和性格的制约,并不如想象中的如此简单。

历史剧的演出,让学生有了一个设身处地理解偶像的机会,其实也是对偶像进行简单地心理分析的过程。前两个阶段,都是在深化学生对偶像的认识,主要目标是深入认识偶像的优点,强化偶像的神性;而这一阶段某种程度上是认识偶像的缺点,把偶像还原成人,增加偶像的人性。一些学生在这一阶段就转变了偶像的选择。原先的偶像神性消失了,和他们所追求的偶像的特质有所冲突,就转换了崇拜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人无完人,缺点就是优点,优点就是缺点,执着于理想就是固执,笨拙有时候也是忠厚,开始悦纳自己、宽容他人的缺点。对自我的认识也开始倾向于理性。在达到一个新的自我认识水平后,自然需要新的偶像才适应新的自我需要。

在竞争演员机会的时候,学生从各个方面阐述与偶像的相同之处,而导演和其他同学指出其与偶像的不同之处,学生深入了解了自己和偶像的差距。这个差距是偶像作为理想自我的模板的基础,是自我发展的起点。

             

5.2.4  说给偶像听——对自我发展的促进

一、干预目标:

这是干预的最后一阶段,目标把对历史偶像的思考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历史偶像对学习和生活的启示,促进自我终生发展。团体干预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接下来的时间中,要让偶像崇拜的力量持续下去,就需要其他的平台,并且可持续,这样才能使偶像成为自我发展的长期目标。

二、干预过程:

1、把自己的想法用微博或者日记的形式说给偶像听,以自由、可持续的形式深化偶像的影响。

2、和朋友、网友交流,讨论感想

  :干预活动记录(节选)

    生微博:#说给四爷#(雍正)为了一个愿望坚持下去,无论怎样。嗯,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四爷你会看到的。晚安。 

 

四、小结与分析

这种写微博或者写日记的形式拉近偶像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提供偶像和学生的交流空间,这种交流虽然是单向的,却能够给予学生以重要的精神力量。给予学生精神依恋的对象和完善自我的榜样。同时,使用微博这种形式可以便于学生与外交流,寻找网络上志同道合的人,弥补同伴关系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微博这种网络交往工具比较受学生欢迎,字数少,不会造成负担。在网络上使用网名,也减少了现实的压力。

在历史偶像之外,如影视明星、歌星、球星等等,偶尔也会产生双向交流,如参加偶像见面会等等,将会对其偶像崇拜行为产生更大的刺激。

 

5.3 团体干预的小结和分析

表(9)干预前后偶像崇拜分类比较表

 

干预前

干预后

 

均分

百分比

均分

百分比

才貌欣赏

3.42

36.71

2.99

27.60

情感依恋

2.93

26.27

3.72

31.23

完善自我

3.24

36.98

4.01

40.73

 

5. 干预前后崇拜行为比较

 

总体上来说,学生的崇拜行为有所增强,崇拜行为从3.21上升为3.57。学生对偶像的崇拜降低了对才貌的欣赏,更多地从情感依恋和完善自我出发。尤其是完善自我的得分大幅度增加,使得偶像对自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表(10)干预前后自我认识特点比较表(%)

 

自我认识

理想自我

喜欢的人

 

 

个人优点

个人缺点

喜欢的优点

讨厌的缺点

 

外貌

20.3

16.3

27.2

24.6

30.0

29.8

27.1

26.3

12.5

9.3

才能

27.6

29.9

38.8

37.1

27.0

26.5

26.6

27.9

25.3

30.8

性格

52.2

53.9

34.1

38.2

43.0

43.7

46.3

45.7

62.2

59.9

图7干预前后自我认识特点比较

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对外貌的关注降低了,对更多地倾向于对才能和性格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自我的认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偶像没有改变的学生崇拜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偶像的兴趣更加浓厚,在社团活动之外的时间也经常交流关于偶像的认识,相互交换偶像的书籍,或者在网上寻找有关偶像的内容,在微博上参与关于偶像的讨论和分享。学生反映,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会想到自己的偶像,不再害怕困难,更有自信了。班主任也反映学生更能静下心来学习,做事情没有那么浮躁了。



6干预个案分析

在干预团体中有两名学生比较具有代表性。女生初二,崇拜诸葛亮,经过干预后,该生深化了对偶像的认识,使得偶像成为自我发展的动力,缓解了孤独感。男生初一,崇拜希特勒,经过干预后,正确理性认识了希特勒,基本放弃了对希特勒的崇拜。

6.1个案一

6.1.1 个案一的情况

性别女,年级初一,独生子女,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三国演义》。成绩中等偏上,看书多,比较聪明。过去喜欢和男生玩,进入青春期后,不再和男生一起玩,也难以融入女生群体。比较孤僻、骄傲、受不了批评。最崇拜的偶像是诸葛亮。崇拜行为均分3.64,崇拜分类才貌欣赏、情感依恋、完善自我均分为3.61、3.40、3.56。

该生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感觉到孤独,没有朋友,并且对此很困扰,感觉到自己格格不入,被孤立。干预的目标是通过偶像崇拜找到精神寄托,缓解孤独感,找到内心的平和,并使偶像崇拜的力量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6.1.2 个案一的干预过程

  1. 第一阶段主要目标是了解其对偶像的认识和个人情况。

   干预记录与分析:

师:你是怎么喜欢上诸葛亮的?

生:小时候我经常搬家,不认识新同学和邻居,就自己在家里看书,我爸爸喜欢看《三国演义》我就跟着看,三年级的时候我就看过《三国演义》了。

师:看得是漫画版还是少儿版?

生:是文言文的。

师:好厉害啊。

生(不好意思):一半看不懂吧,看不懂就猜,后来就看动画片和电视。尤其是电视,我看了好多遍,诸葛亮好帅啊!

师:怎么个帅法?长得帅吗?

生:陆毅(演诸葛亮的演员)是长得挺帅的,除了长得帅,诸葛亮做事情也很帅的。他舌战群儒、三气周瑜、草船借箭、空城计。多帅啊!周瑜这么厉害,曹操这么厉害,司马懿这么厉害,诸葛亮都耍的他们团团转。

师:你对诸葛亮挺了解的啊。

生:是啊。我爸爸还给我买了《三国志》,我看过里面的诸葛亮传。我家里有一把孔明扇,我就挂在床头。

师:你和同学们讨论诸葛亮吗?

生:我很想和她们讲,她们都不愿意听。她们都喜欢韩国明星什么的,我没兴趣,聊不到一起去。

师:听起来你挺寂寞的。

生:我都不知道她们在想什么,一不小心就说错话,说错了还不知道为什么错。我有个要好的同学和我说其他人都觉得我爱现,爱显摆。后来我就尽量注意,不过她们还是觉得我爱现,上课老是举手回答问题。老师问的问题我会回答为什么就不能说?和她们有什么关系?她们说韩国明星就可以,我说诸葛亮就不行。

师:你挺委屈的。

生:是的。我爸爸说要和同学搞好关系,人家不喜欢听,你就不要说。所以我现在话越来越少了,就是听她们说那些韩国明星好无聊。老师你千万不要告诉她们,不然她们又要生气了。

师:好的。同学间是要相互友爱,相互尊重。你听韩国明星的事情觉得无聊,她们听诸葛亮的事情也觉得无聊,你可以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聊聊诸葛亮。

生:我们社团里有几个男生也挺喜欢三国的,不过他们喜欢曹操,我最讨厌曹操了。再说总和男生说话也不太好。有人会议论的。

师:说的也是,我也喜欢诸葛亮,你有空可以和我聊聊。我推荐你看一本书:《诸葛亮传》,若虚写的,虽然是小说,不过挺贴近历史的。

生:太好了,谢谢老师。

 

从和该生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她不拘小节,有些像男孩子,共情能力稍差,。有些特立独行,和同一阶段的学生在情商和兴趣发展方面相差较大。她对诸葛亮的崇拜主要还停留在聪明才智和演员的外貌的表面现象上。诸葛亮这些表面的聪明才智事实上多数也属于小说《三国演义》的虚构。小说本身对诸葛亮的塑造与史实上出入很大。前期正如鲁迅所说诸葛近妖,后期又有愚忠之嫌。历史上的诸葛亮本身就是民族之魂,他身上体现了执着理想,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是一个很容易挖掘亮点的偶像。当然一开始不便否定学生心目中偶像的特点,避免产生对立情绪,理当循序渐进。

若虚所写的《诸葛亮传》和《三国演义》同属小说,但是更贴近历史史实。小说由于作者情感的投入,使其拥有更强的感染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阅读原始史料还是比较难、比较枯燥的,阅读小说则更容易理解、接受、产生共鸣。阅读《诸葛亮传》的过程也是与其书作者若虚交流对诸葛亮认识的过程。电视剧《新三国》的作者更偏爱曹操,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曹操,而对诸葛亮的刻画失于片面、脸谱化,尤其是对诸葛亮后半生的刻画。若虚所写的《诸葛亮传》更忠实于史实,将诸如借东风、三气周瑜等部分都舍弃了,不突出诸葛亮之智,而突出诸葛亮之忠,其忠于承诺、忠于百姓、忠于理想的精神感人肺腑。用这样好的作品来感染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诸葛亮的认识,加深对诸葛亮的崇拜,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1. 第二阶段:干预的目标是了解第一干预后的效果,并深化对其对诸葛亮的认识,寻找和诸葛亮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干预记录与分析:

师:我给你的书看了吗?

生:看完了。写得真好,这本书里的丞相和以前我知道的丞相不一样。

师:说说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原来丞相也挺可怜的,从小父母双亡,流落异乡,挺不容易的。他还很有骨气,他妻子家和刘表有亲戚关系,他都没去求个官做,反而去种地。就是这本书里都没有写借东风、三气周瑜什么的,赤壁之战也和电视剧里很不一样。

师:电视剧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三国演义》有很多地方也是编的。你刚才说的借东风、舌战群儒、三气周瑜其实都是罗贯中虚构的。你也看过《三国志诸葛亮传》,都没写这些。

生(争辩):没写过不一定没有发生过。

师(微笑):你看得挺快的,都看完了。

生(不好意思):真好看,吃饭看,睡觉看。我作业都忘了写,被老师骂了。后来我逼自己先写完作业再看。

师:做得好,你自我控制能力挺强的。和别人说过看这本书的感想吗?

生:还没有。

师:听起来你挺寂寞的,没有人可以说说吗?

生:没有,看书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我自己看书,也不用勉强听她们讲什么韩国明星,挺好的。其实虽然和一群人混在一起,还是觉得挺寂寞的,像个异类。自己看书反而很轻松,不用装,好像和丞相在一起,一点也不闷。

师:你把诸葛亮当成自己的朋友?

生:有点吧。不止是朋友,更像是偶像。

师:你觉得你和诸葛亮有什么相同不同?

生(想了想):丞相是神,能预料一切,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三分钟热度,坚持不了这么久。我根本比不上丞相。

师:一点共同点都没有吗?

生(又想了想):丞相是个很聪明的人,我也算是聪明吧,我妈妈说我手很巧,教几何的时候,其他同学都不会,我一看就明白了。不过这根本不能和诸葛亮比。

师:你喜欢自己聪明这个优点吗?

生:还可以吧。有时候我想我不是那么聪明,可能就可以和同学们有一样的想法,不会像个异类了。我的同桌叫我太阳黑子。她说有个诗人说过,别人看到的是太阳,而我看到的是太阳黑子。她说我就是这样的,那天下冰雹,大家都在说下冰雹了。我就说了句,下冰雹把地里的菜都砸死了,菜价会涨。然后所有人都用一种怪异的眼光看我,她还把这件事情写在周记里。老师,你说我这么想是不是很奇怪?

师:与众不同也挺有压力的。

生:我知道我和丞相有什么共同点了,我们都是异类。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丞相明明是贵族出身,却偏偏去种田。他自比管仲、乐毅,大家都说他狂妄,只有几个朋友。他不去投靠最有权势的曹操,也不跟着他哥哥去投靠孙权,也不借他妻子的关系投靠刘表,偏偏去辅佐刘备。刘备名义上是皇叔,其实就是个卖草鞋的。(微笑)我和丞相的不同点就是他能够宁静致远。

师:怎么说?

生:我这个人的缺点就是三分钟热度,什么事情我都很难坚持下去,很多时候我都偷懒想放弃。我这个也喜欢,那个也喜欢,我学过书法,学过弹古筝,都是我自己要学的,不是爸妈逼的。不过都是学个大概就放弃了。我的书法老师和古筝老师都说我学得算不错,可是我考完级以后就觉得不想重复那些东西了。一件事情做失败了再让我做,我就不愿意了。像丞相这样北伐六次六次失败,六次还要再战,我是想都不会想的。

师:是的。蜀汉只有一个州:益州,而且在当时属于经济落后的地区,而魏国却占有经济发达的中原地区。蜀汉以步兵为主,魏国以骑兵为主。诸葛亮北伐好比一个小孩子和大人打架,能够不败已经是奇迹了。但是他仍然不断地北伐,不理会失败。

生:我看到五丈原都哭了。我听过一句话:向死而生,以生望死。丞相穷尽了他的一生想完成他的理想国。这一路上,先帝、关羽、张飞、赵云都死了,只剩下他一个,可是他仍然没有放弃。我觉得后来几次的北伐可能他自己都知道未必能够成功,可是他依然坚持努力。书里丞相有句话最打动我:“纵不能达成夙愿,便当慷慨赴死,亦为烈士之美,不是么?”

师:这句话我看的时候也很感动,这样的人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不,是世界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生:老师你说得太对了。像诸葛亮能一生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不放弃的人太少了。

 

该生目前最大的困惑是和同学之间的关系,难以融入同伴群体之间。她把原因归结于自己的与众不同,除此之外可能还存在共情能力较差的情况。在对偶像与自我的分析中,她从一开始把偶像当成神,否认可比性,到后来逐渐澄清认识到自己和偶像的异同。这一步是引导偶像崇拜的关键。如果学生一直把偶像当成神,把自己摆在卑微的位置,偶像最多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和依恋,很难促进自我的成长。从访谈中可以看到一开始她对于否定诸葛亮“聪明”十分反感,后来逐渐认同了诸葛亮对理想的忠贞和百折不饶。这次谈话只是一个开始,是希望她从关注诸葛亮的聪明转为关注诸葛亮的精神。这次谈话中该生有一个变化,她对诸葛亮的称呼从原来的直呼其名变为了“丞相”。这种尊称表明了她对诸葛亮崇拜的深化。她其实已经对诸葛亮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有所认同。

在剖析偶像的同时,也是在剖析自我,寻找异同是在为自我树立一个发展的目标。与传统教育中树立榜样不同,偶像拥有极大的自主性和丰富性,适合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的偶像拥有更大的能量,作为自我发展的目标也会对学生产生更多的正面影响。

3、第三阶段:使偶像崇拜的力量成为自我发展的力量,并促进其终生发展。

该生通过微博坚持每天写主体为“说给诸葛亮”的微博,部分节选如下:

  丞相,我很久没把脆弱的一面发泄出来了。我讨厌这样的自己,尤其讨厌在你面前软弱…那只会使我感到自己的幼稚和卑微。可是丞相,我想把所有的话都说给你听,因为你是我的信仰是我的力量与方向。我知道自己不该软弱,所以今天,于你于我都是最后一次。丞相,下次见你时,我一定勇敢而坚强。

 

从今日起,要学会承担,超出隐忍之外的耐心和坚定,比之于相府带给我的温暖和宽容,今日的我则需要面对和补充更多的东西,可是最近状态特别不好,不知道该做什么,甚至有的时候会莫名地发呆,丞相,您管一管我罢,管一管我可好么?也许我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极力把该做的做到最好了不是么?

 

访谈记录:    

师:我看你几乎每天都在微博上写“说给诸葛亮”,有时候就“晚安”两个字。

生:嗯,临睡前总要写一点才睡得着。感觉丞相就像是我的朋友家人,说了晚安才能睡着。

师:坚持了一个学期了,挺不容易的。

生:我会坚持下去的。现实中有许多问题、心结,成长过程中有迷茫的地方。特别是遇到负能量开始否定自己,质疑未来的时候,丞相就是我的方向,他是我一个灵魂的支撑点。每天说给他听,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一些来自他的温暖,也希望自己能把现实中不得不做的隐忍发泄出来,或者仅仅是因为可以倾听的人太少我想找到一个听众而已。总之,是为了告诉自己,丞相还在,我心里的希望还在,别放弃就好。纵然肉身已无法相见,思想却穿结交流,“异世通梦,恨不同生”大概就是这样了吧。

师:同学看过你的微博吗?

生(笑):没有,我的微博没告诉她们,反正她们不会理解的。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我有事情可以说给丞相听,网上有很多亮迷的,我找到组织了。在学校有空就自己看看书,别人喊我我就一起去,不喊我就自己吃饭,自己去上厕所,自己上学放学也没什么不好的。

师:好像没那么寂寞了?

生:还真是的。反正我是异类了,异类就异类,也没什么不好的。自己独来独往反而可以静静地想很多事情,有丞相在也不觉得孤独。

 

从谈话中可以看到该生对诸葛亮的崇拜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诸葛亮成为了她的精神偶像,成为了她人生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有了这种精神动力,在同伴关系上的问题也得到了缓解。虽然表面上可能更加独立特行,她的内心得到了宁静。数学老师反映她订正错题的态度认真很多,有了更多的勇气面对困难和自己的错误。

6.1.3 个案一的小结

从这个案例的成功中可以发现,对偶像崇拜的干预目标并不是结束对偶像的崇拜,而是深化偶像崇拜,从原本表面的、浅层次地对外貌才能的迷恋转为对偶像人生境界和生命精神的崇拜。把崇拜的力量转化为自我成长的巨大能量。

这个个案初中生崇拜的是历史人物,在偶像崇拜中占据的并非多数,更多的学生崇拜的是歌星、影星等,更多的学生也很少“从一而终”经常会变化自己崇拜的偶像,不断地被各种眼花缭乱的外貌才能所吸引,始终不能达到深层次的精神崇拜,巨大的精神力量被白白地耗费。虽然歌星、影星、球星等未必如诸葛亮般拥有崇高的精神,但是没有敬业精神和自身努力奋斗的经历,很难功成名就。这样的精神也能推动学生的自我成长,甚至能成为终生的偶像。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深层次地去认识这些偶像,让这些偶像能陪伴学生走过“焦虑、狂飙、混乱”的青春期,成为自我发展的源动力。

6.2个案二

6.2.1 个案二的情况

性别男,年级初二,成绩中下。哥哥是本校高中部的学生会副主席,篮球队队长。该生比较自卑,又经常表现为自傲,不受同学欢迎,带有一定的攻击性。最崇拜希特勒,崇拜行为均分3.85,才貌欣赏、情感依恋、完善自我均分为3.55、4.06、3.93。

6.2.2 个案二的干预过程

   1、阶段一:了解个人情况和偶像崇拜情况

干预记录(二战小组讨论):

师:你崇拜希特勒,倒是很少见。

其他学生:哗众取宠。

生:谁说的!希特勒很牛的好吧!第三帝国的国土几乎包括了整个欧洲,灭了半个苏联,要不是日本这个傻逼去打美国,希特勒早就统一全世界了。

其他学生:胡说八道!

师:大家有话好好说。你说说看,你是怎么喜欢希特勒的?

生:我爷爷喜欢二战老电影,我跟着看,里面纳粹都很帅很牛,我就喜欢希特勒了。

其他学生:希特勒是个杀人狂魔!

生:打仗总是要死人的!

其他学生:希特勒是战犯!

生:成王败寇。希特勒要是打赢了,历史就不是这么写了。

其他学生:老师,我们不要和他一组,他太奇怪了。

师:你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下次活动你们都来说说希特勒到底做过什么事,该批判还是该崇拜。

课后私下谈话:

师:同学们好象很反感你喜欢希特勒啊。

生:他们什么都不懂,别人说什么,他们也说什么!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那个和我唱对台戏的学生是个乖宝宝,老师说什么他都说好,我最看不起这种人了。

师:我也不喜欢人云亦云,不过其他同学好像也不太喜欢你似的。

生:无所谓。老师,你是不是也觉得我奇怪?

师:你可以崇拜希特勒,其他同学也可以讨厌他,是不是?

生:也对。

师:听说你哥哥是学生会的会长啊。

生:他是他,我是我,不相干。

师:嗯,那你回去好好准备说说希特勒吧。你看过《第三帝国的兴亡》吗?有两本,有点深奥,你有兴趣吗?

生:只要讲希特勒的,我都有兴趣。

 

该生从一进入社团开始就成为矛盾的中心,他极力想表现出与众不同,不惜破坏的同伴关系。他个子不高,成绩较差,满脸青春痘。班主任对他的评价就是和他哥哥不像是一个妈生的,他也十分抗拒与哥哥之间的联系,似乎是为了超越哥哥,获得自信而处处标新立异。他对希特勒的崇拜也超过了一般对偶像的崇拜,崇拜行为得分较高。

 

  1. 第二阶段:对希特勒进行的客观认识,澄清偶像选择的原因。

该生在社团活动中阐述了希特勒年轻时的艰难奋斗,对德国的贡献,横扫欧洲的卓著战功。其他学生也就希特勒造成的战争伤害,屠杀犹太人的暴行做了阐述,双方谁都无法说服谁,险些吵起来。

第二天谈话记录:

师:其他同学课后和我说你就像希特勒。你觉得呢?

生:他们才希特勒呢!

师:你不是崇拜希特勒么?他说你像希特勒不是在夸你吗?

生(楞住了)。

师:像希特勒不好吗?

生:也不是,希特勒超级有号召力。

师:你觉得你有号召力吗?

生:没有吧,大家都不怎么喜欢我。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老师、同学都喜欢成绩好,长得帅,打球打得好的。

师:听起来像你哥哥么。

生(赌气):大家就是都喜欢他。

师:如果你也成绩好,长得帅,打球打得好,是不是大家都喜欢你了?

生:我才不稀罕呢!

师:希特勒身高也不高,还不到170,长得也一般,身体不好,考美院还没有考上,流落街头。可是他却受到德国青年的疯狂崇拜啊。

生:(沉默)。

师:你觉得希特勒为什么会受欢迎?他甚至都不是德国人。

生:当时德国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大量青年失业,魏玛共和国受制于凡尔赛和约。希特勒提出复兴德国的口号,深受德国青年的欢迎。

师:说得太好了,满分。希特勒说出了当时德国人的心声,并且站出来用简陋的武器想去完成不可能的政变,所以他才成为德国人的英雄。想要成为有号召力,受人欢迎的人必须要了解别人的需要,还要勇于为别人付出。

生:就算是吧。

师:我觉得其他同学说你像希特勒还有其他原因吧。

生:我不知道。

师:希特勒也很专制、拒绝一切不同的意见。盟军攻打柏林的时候,希特勒还拼命叫嚣着反攻,实际上德军已经连十几岁的小孩子都派上战场了。

生:我才不是那个样子呢。

师:我相信你不会变成那个样子的。以你对二战的了解,其实已经超过高中生的水平,甚至可以和大学生比了。可惜其他同学都不想听你讲,不然你可以替代老师给他们讲课了。

生(沉默)

师: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做张展板,专门介绍希特勒的,社团展示的时候用。

生:真的吗?

师:你找材料,我来排版、打印,其他同学往展板上一贴就可以了。那我们就这么说定了。

从谈话中可以看出,该生也明白希特勒在其他人心目中的位置,他希望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又无法和哥哥相媲美,于是剑走偏锋,希望获得另一种层面上的广泛关注。虽然该生一再否认、阻抗,其实已经触及其对偶像和自我的认识。干预的方式是通过对该生历史知识优势的张扬,树立起自信。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同一个任务,缓和相互之间的矛盾。

 

  1. 第三阶段:树立自信,缓和同伴关系、兄弟关系。

   该生在研究者及其班主任的鼓励和支持下,出色地完成了展板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社团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展板,并且在展板上署名。在全校性的社团展示中,该展板受到了好评。研究者特地邀请了该生的班主任和哥哥来参观。班主任表示没有想到他居然懂这么多,很多知识她也不知道。该生的哥哥带着其同学来参观展板,大加赞赏,并在展板前和该生合影,并表示要带回去给父母看。该生虽然扭捏,有些不情愿,还是和哥哥合影留念了。

在后来的活动中,该生和同学的关系大为缓和,不再动辄争吵,基本能相安无事,也不将希特勒挂在嘴边了,开始研究二战的北非战场。班主任反映在班级里也有很大的进步,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行为减少了,和哥哥的关系也缓和了,周末的时候和哥哥一起坐车回家。

 

6.2.3 个案二的小结

在这个个案中,学生有个很难令人接受的偶像,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一个与普世价值观大相径庭的偶像,一个个性执拗的干预对象,能够干预成功,离不开其班主任、该生哥哥和周围同学的包容和努力。

该生刻意追求与众不同的效果是其自尊自强的需要。越是反对,逆反心理越是强烈。干预方式同样是通过对偶像和自我异同的分析,指出其自我矛盾之处。并且通过社团活动,肯定其努力和超出常人之处,满足其自尊需要。

希特勒这个偶像以及该生对希特勒的认识是背离健康的价值观的,任其发展,很有可能成为其发展的阻碍。研究者通过干预,树立其自尊、自信,从源头上减弱其崇拜希特勒的内驱力,从而使其淡化对希特勒的崇拜,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偶像的多元性正在日益体现,除了影星、歌星、球星,漫画人物、小说人物、游戏主人公也出现在了学生偶像崇拜的名单之中,对于虚拟人物来说,由于材料的限制和人物性格的单一,有时候很难深化对偶像的认识,这时候通过对偶像特点的分析和自我异同的比较,可以发现其崇拜行为背后的源动力和内在需求。从这一点入手进行干预,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7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7.1 研究结论

  1. 初中生选择偶像的标准和自我认识的的缺点、理想自我的优点和喜欢的人相关,其中自我认识的缺点和喜欢的人可以预测偶像的特点。

2、对偶像崇拜的干预要深化学生对偶像的认识,通过比较,建立理想自我的模板,促进自我发展。

7.2 研究的局限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得出的结论:喜欢的优点与偶像选择相关却不可预测,于是假设可能存在第三个变量:自信心。但是这一假设没有实际的数据可以支持,要留待今后的研究继续深入。

对偶像选择的干预所得到的数据变化,也不能排斥由于年龄的变化而产生的总体样本的变化。在非实验室的现实环境中,变量太多,无法一一穷尽,只能通过观测得出。

随着偶像崇拜的多元化,虚拟人物也成为了众多学生的偶像,这样的偶像与真实存在的偶像存在不同的特点,其干预措施也应当有所不同,留待日后研究。



附   录

调查问卷

青少年偶像崇拜与自我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你好!

    这是一份关偶像崇拜与自我的问卷。问卷中的所有答案都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只需要了解实情,以便让老师更有针对性地工作。

      请你在调查问题中选择认可的选项,在符合的项目前打勾,或填写相应的文字。感谢你的支持和参与!

 

性别男    女          年级预备 初一 初二  初三

 

一、  哪些是你最明显或自己最喜欢的优点?请将表格中相应的序号填入各题横线中。

注意:请把更符合你个人情况的选项放在最前面。

     

A. 个子高

B. 有毅力,有耐心

C. 球打得好

D. 会打扮

E. 乐观、善良

F. 跑得快

G. 外貌出众

H. 有理想、有追求

I.  擅长绘画、乐器

J. 身材好

K. 能歌善舞

L. 聪明、心灵手巧

 

  1. 我的优点有:    第一:       ,   第二:        
  2. 我喜欢的优点有:第一:       ,   第二:      

 

 

二、 哪些是最明显或最讨厌的缺点?请将表格中相应的序号填入各题横线中。   

注意:请把更符合你个人情况的选项放在最前面。  

 

A. 某学科总学不好

B. 懒惰

C. 个子不高

D. 反应慢、动作慢

E. 长得不好看

F. 内向、缺乏自信

G. 路盲、没有方向感

H.

I. 容易骄傲自满

 

 

 

 

1. 我的缺点有:    第一:       ,  第二:      

2. 我讨厌的缺点有:第一:       ,  第二:       , 

 

三、 哪些是你喜欢的人的特征?请将表格中相应的序号填入各题横线中。 

注意:请把更符合的选项放在最前面。 

 

A. 幽默风趣

B. 有才华

C. 成熟稳重

D. 温柔、善解人意

E. 外貌出众

F. 有共同爱好

G. 会打扮

H. 身材好

I.  聪明、成绩好

J. 有毅力有恒心

K . 发型靓

L. 有钱、事业有成

 

我喜欢人的特点:第一:       ,  第二:      

 

四、你崇拜你的偶像有多长时间?

三个月以下     三个月以上     半年以上      一年以上

三年以上       无(如选择此项,以下题目可不答)

 

五、你欣赏你的偶像的哪些特点?请将表格中相应的序号填入各题横线中。 

注意:请把最欣赏的选项放在最前面。  

 

A. 才华横溢

B. 外貌出众

C. 乐观幽默

D. 身材好

E. 执着于梦想

F. 会打扮

G. 聪明、自信

H. 有责任感

I.  能唱会跳

J. 发型靓

K . 有钱有成就

L. 学识渊博

 

我看重的偶像的特点:第一:       ,  第二:      

 

  1. 自从喜欢了你的偶像后,你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1.   我时刻关注偶像的动态,想知道他(她)在做什么。

     很不符合     不符合      一般      符合     很符合

2.   偶像喜欢的我都喜欢,偶像讨厌的我都讨厌。

     很不符合     不符合      一般      符合     很符合

3.   我喜欢像偶像那样打扮或装饰。

     很不符合     不符合      一般      符合     很符合

4.   我参加偶像见面会、粉丝活动。

     很不符合     不符合      一般      符合     很符合

5.   别人不理解偶像会让我很痛苦。

     很不符合     不符合      一般      符合     很符合

6.   为了能成为偶像这样的人,我不断努力。

     很不符合     不符合      一般      符合     很符合

7.   我经常观赏偶像的作品、表演。

     很不符合     不符合      一般      符合     很符合

8.   我把偶像的话当作口头禅或人生格言。

     很不符合     不符合      一般      符合     很符合

9..  我欣赏偶像的为人处世,处处学偶像。

     很不符合     不符合      一般      符合     很符合

10.  和别人谈论偶像让我变得更开朗热情。

     很不符合      不符合      一般     符合    很符合

11.  在伤心难过或者高兴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偶像。

     很不符合      不符合      一般     符合    很符合

 

 



参考文献

  1. BugentalJ. ZelenSInvestigation into the seIf-concept,Journal of Personality1950(8): 483-498
  2. William James The radical empiricism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107), 304
  3. Sigmund Freud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95),89
  4. Sigmund Freud.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CognitiveTherapy and Research20095):90-103
  5. C.H.Cooley.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Human Development 19781):88-97
  6. C.H.Cooley.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Human Development,19781):107-134
  7. Carl Ransom Rogers. On becoming a person,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8(2,) 343–355
  8. Carl Ransom Rogers.Carl Ransom Rog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9,65,59-79
  9. M. Rosenberg Self-report assessment of depression andanxiety. In P. C. Kendall & D. Watson, (Eds.),Anxiety and depression: Distinctiveand overlapping features.Personality, psychopat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pp.131 -169).San Diego, CA, US: Academic Press.
  10. Self-Discrepancy:A Theory Relating Self and Affect.Psychological Review,94,319-340.
  11. Markus &Nurius Oyserman D, Markus HR. Hebrew University, Michiga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ehology, 106(2),221-229
  12. 弗洛伊德.性欲三论[M.赵蕾、宋景堂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224224.
  13. LazarsfeldP.,F.Stanton.CommunieationsRe-seareh19489[M].NewYork:HarperPress,1949.
  14. 石晓辉.中学生偶像崇拜现状及其发展性研究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15. 〔美詹姆斯·卢格.人生发展心理学仁 .陈德民 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63
  16. 〔美〕埃里克·H·艾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1
  17. 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 .青年研究,1999,(7):19.
  18. LazarsfeldP.,F.Stanton.CommunieationsRe-seareh19489.NewYork:HarperPress,1949.
  19. (美〕艾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心理学[M].郭占基等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22.
  20. (美)大卫·埃尔金德.儿童与青少年:皮亚杰理论之阐释.周毅等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03104.
  21. (瑞士)让·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 .傅铣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89.
  22. (瑞士)让·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 .傅铣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92
  23. 张利钧《青少年偶像崇拜与自我意识的状况及关系分析》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2012 2
  24. 弗洛伊德 《性欲三论》赵蕾、宋景堂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25. 石晓辉中学生偶像崇拜现状及其发展性研究
  26. 詹姆斯·卢格《人生发展心理学》.陈德民等译学林出版社
  27. 埃里克·H·艾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孙名之译 江教育出版社1998  .
  28. 艾伯特·班杜拉 社会学习心理学 .郭占基等译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8  22.
  29. 大卫·埃尔金德.《儿童与青少年:皮亚杰理论之阐释》周毅等译.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1988. 65
  30. ·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傅铣先译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2 .25
  31. 岳晓东《追星与粉丝》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年 第102-107

 

 

 

 

 


 

[1] BugentalJ. ZelenSInvestigation into the seIf-concept,Journal of Personality1950(8): 483-498

[2] William James The radical empiricism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107), 304

[3] Sigmund Freud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95),89

[4] Sigmund Freud.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CognitiveTherapy and Research20095):90-103

[5] C.H.Cooley.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Human Development 19781):88-97

[6] C.H.Cooley.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Human Development,19781):107-134

[7] Carl Ransom Rogers. On becoming a person,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8(2,) 343–355

[8] Carl Ransom Rogers.Carl Ransom Rog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9,65,59-79

[9] M. Rosenberg Self-report assessment of depression andanxiety. In P. C. Kendall & D. Watson, (Eds.),Anxiety and depression: Distinctiveand overlapping features.Personality, psychopat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pp.131 -169).San Diego, CA, US: Academic Press.

[10] Self-Discrepancy:A Theory Relating Self and Affect.Psychological Review,94,319-340.

[11] Markus &Nurius Oyserman D, Markus HR. Hebrew University, Michiga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ehology, 106(2),221-229

[12] (美)弗洛伊德.性欲三论.赵蕾、宋景堂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224224.

[13] LazarsfeldP.,F.Stanton.CommunieationsRe-seareh19489[M.NewYork:HarperPress,1949.

[14] 石晓辉.中学生偶像崇拜现状及其发展性研究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15] 〔美詹姆斯·卢格.人生发展心理学仁 .陈德民 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63

[16] 〔美〕埃里克·H·艾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1

[17] 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 .青年研究,1999,(7):1-9.

[18]LazarsfeldP.,F.Stanton.Communieations,Re-searehm NewYork :HarperPress,1949.

 

[19] (美〕艾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心理学[M.郭占基等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22.

[20] (美)大卫·埃尔金德.儿童与青少年:皮亚杰理论之阐释.周毅等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03104.

[21] (瑞士〕让·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 .傅铣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89.

[22] (瑞士〕让·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 .傅铣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92

 



微信扫一扫

获得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