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尚德实验学校

English

参与、体验、感悟德育模式下校园自主管理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2017-05-24

 课题的立论依据

  1.   课题研究现实背景

尚德实验学校是一所从小学到高中的大型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家长的特点是工作忙碌,无暇照顾孩子,学生远离家庭的港湾,不少学生有着较强的孤独感和对亲情的渴望,而这些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习惯了被照顾、被保护、被宠爱,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他人相处……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生源的特殊性对我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将德育教育融入参与体验感悟德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特色。

参与体验感悟德育模式是针对传统的灌输模式而提出的。它强调学生对教育过程的参与和设计,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德育教育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其重要性,感悟其价值,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通过适当的重复和强化,升华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逐渐显现出来。

根据参与体验感悟的德育模式我校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如:河南禹州苦旅励志夏令营活动;承中华传统、诵国学经典读书活动;尚德学子形象大讨论;国际粮食日特别活动等,积累了一批参与体验感悟模式下的德育案例,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学校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红旗大队、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等荣誉。为了进一步发挥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学校认真总结和反思这几年来的教育细节,构建“参与·体验·感悟”德育模式下学生全员参与校园自主管理的平台,并将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梳理、归纳、提炼、整合、总结,发现规律,形成体系,发挥功效,彰显特色。

  1.   课题研究创新亮点

“参与·体验·感悟”德育模式下的校园自主管理,强调学生对德育过程的参与和设计,强调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参与校园服务到校园管理的过程中体验行规的重要性,感悟其价值,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通过适当的重复和强化,升华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逐渐显现出来。长期以来,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书本上的文化知识,我们这一课题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把学校作为学生工作的起点,让他们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全员参与,真正唤醒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从一个被动的个体发展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个体,主动地参与到校园的自主管理中去。学校的活力应该来源于学生的活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校园里应该到处都留下学生的身影和足迹,让学生的各项能力在校园里得到训练,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彰显和舒展。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真实问题的解决中来,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能改变旧有的师生关系,从“制约性德育”转向“主体性德育”构建起师生关系和谐的校园环境并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1. 课题研究理论支撑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校园整体大环境就应该构建为一个学生的道德体验场。

我国著名德育专家朱小蔓教授主张把道德价值的学习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是事实性知识。它是关于道德现象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等等的知识。对于这类知识,需要运用一定的逻辑认知学习的方法来掌握。第二是评价性知识。这是人类,特别是本民族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价值经验,包括社会道德准则、规范体系;社会风尚、习俗、道德理想等等。这类知识必须以情感性或体验性思维和态度来加以把握。第三是人事性知识。它是人在直接或间接参与的道德交往关系中由本人领悟、获得的道德经验与体会。这类知识通过榜样作用、舆论传导,奖励与惩罚,更多地通过生动的直接接触,表现出亲近感、认同感、自豪感、内疚感,直达人的感情喜恶、爱好、偏向与兴趣,使参与主体在思想、情感和意志方面相互渗透、交融或互补,使每个个体原有的自我感和人际感增添新质,形成新的、超出任何原有个体的通性。朱小蔓教授强调:这三种类型的学习,在对道德价值的学习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在现代德育中很需要重视,并引导学生学会后两种主要属于情感——体验型的学习方法。

    这些政策导向和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道德体验学术就是我们参与·体验·感悟德育模式的理论立足点与出发点。

  1. 课题研究实践意义
  1. 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让学生活动渗透到学校管理工作的各个层面,让他们发现问题、产生困惑、克服困难、磨练品质、积累经验、提升自信通过课题研究把社会适应性与人的个性化发展统一起来,把人生大方向与生活小细节结合起来,把做事与做人整合起来,把知与行协调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使学生在生活上会自理,学习上会自主,行为上会自律,使德育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要实现途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有利于深化已有实践。

尚德办学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参与、体验、感悟”德育模式下的德育案例,活动是主体性生成的源泉,是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渠道。相信我们这个课题的开启,能更加充分拓宽学生德育体验活动的空间,深化已有的实践,完善理论支撑,让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的全过程。我们将在德育标准、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管理以及德育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了学生自主性管理的德育新格局,使德育工作更科学、更高效地开展。

  1. 有利于大型寄宿制学校道德实践平台的探索。

我校是大型的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长,学校以校园自主管理作为突破口,对于寄宿制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教育过程。学生参与校园管理实践过程,也是学校教育无痕化的一种体现。为此,学校已经寻找了一些实践点,来慢慢地培养和提升学生,比如,小学生参与的校园保洁工作;初中生的晚自习自主管理;高中部的社团课程的自主管理;国际部门卫执勤管理等等。在校园自主管理中,学生参与其中,零距离地体察了教师、门卫、食堂阿姨、保洁阿姨的辛劳,才能真正感悟和实践尚德的行动指南“对人感恩对己克制对物珍惜对事尽责”。


 

  二、课题的实施方案

 1、课题研究基本构思

围绕育人的实效性,遵循主体参与原则、个性化体验原则、反思性内化原则、习惯性实践原则、开放开拓原则开展课题研究。

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调动学生的内需和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校园自主管理。

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提供校园实践岗位,全员育人,注重身教示范、情感沟通、人文环境的营造。

精心实施——感悟价值

力争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并通过反思性表达,形成共识。

科学评价——提升行规

坚定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的育人信念,培养绅士风度淑女气质的人,培养影响世界的人

2、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学生自主管理的多种形式

研究科学推进学生自主管理的多种方法,包括:各学段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不同作用、“翻转校园日”师生角色互换体验的可行性分析、同学段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校园服务平台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的校园我做主”快乐和责任

校园自主管理评价体系的确立

研究如何确立科学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自主管理量化评价表设计、校园服务学分制的实施、全员反馈系统的建立等,对于学生参与校园自主管理的情况给予及时反馈、评估和奖励,鼓励学生投身校园服务和自主管理,创设良好的自主发展氛围。

③参与自主管理对学生行为的改变

研究在参与、体验、感悟模式下学生参与校园自主管理后的变化,包括: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自主管理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的。在具体性事物的参与中,更容易观测到学生行为的转变,并通过前测和后期调研,加以科学分析。

 

3、课题研究进度

前期调研和资料搜集20131-20135月)

  1. 实施分阶段推进体验活动(20135-20141月)

这部分工作属于实践阶段,是这次课题研究的主体部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固定参与阶段:刚性一维,重在参与;

流动体验阶段:柔性多维,岗位流动;

发现感悟阶段:自选岗位,竞争上岗。

总结反思,后期调研(20141-20145月)

4、课题研究突破的难点

本课题主要解决的难点如何科学搭建校园平台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总结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自主管理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通过这一平台的创设,将封闭的校园变为开放的社会道德体验场,在实践中让学生从依赖型转变为自主型,形成主人翁意识;教师从包办型转变为主导型,形成学生本体的教育意识。

   5、课题研究形成主要成果

①结题报告

认真梳理整合,总结可借鉴的规律性的操作模式,形成结题报告。

论文集

     在课题开展过程中,将师生的体验、反思以论文的方式整理出来,结集出版。

 

                                      



微信扫一扫

获得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