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芹-医教结合项目小结
2017-05-24
参与内容和过程介绍
参与内容
我有幸参与了医教结合项目组的焦虑组的干预工作。
参与身份
作为非项目组学校,我是作为教育一方的志愿者身份参与的。
参与形式
我们共进行了每周一次为期7周的小组干预,每次1~1.5个小时,地点在浦东新区浦三路青少年服务中心。
遇到的困难
从整个参与的过程看,我觉得遇到的困难主要如下:
干预持续时间久,遇到的干扰因素较多。
因为时间较长,期间我们经历了临近期末考学生需要准备考试,建平中学有明星来访等特殊因素,可能会成为小组干预效果的额外干扰因素。
学生需在周末再来次中心,会有安全隐患。
有的学生家距离中心较远,路上比较耽误时间,而且会有安全隐患。好在很多家长都很支持学生参加此次体验活动,有的家长会陪同过来。
由于被试选择困难,小组成员性别不均衡,影响了小组的动力。
焦虑小组共6名成员,只有一位是男生。最终在参加了2次后就脱落了。
虽然不排除有其他原因,但是性别不平衡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而男生的脱落也会对团体的动力造成一定影响。
原预定干预时间太短,多次干预严重超时,很难按时完成。
因为事先对家长和学生都有干预周期和每次干预时间说明,家长与学生也就理所当然有所心理预期。多次超时恐会造成不良影响。
原干预方案方法过于单一,有时比较难调动小组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并影响领悟效果。
认知治疗的很多概念是很难理解和领悟的。很多时候对中学生甚至高中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的。
收获的成功经验和个人的成长
效果就是最大的证明。
小组有两个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一个胆小懦弱的女生开始有了领导力的行动;另一个女生几个星期下来最不擅长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大部分学生都反应有了程度不同的进步。
对中学生进行认知干预时可以结合使用其他方法。
我们在进行小组干预时当遇到启而不发时还采用了心理情景剧等其他方法,让学生更直观地参与和体验当时的情景,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3.可以在制定干预时间前进行一个预干预,以确定合理的干预周期和时间。
如同在做访谈时要进行一个预访谈一样,进行预干预的目的是根据个体化小组现实干预的情况制定一个客观科学的时间。
4.注意干预小组成员的性别平衡。
在现实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男女比例均衡,从而有力于小组的动力。
5.干预小组成员的组成模式值得探究。
我们这次干预小组的组成,包括一位年轻活泼的医生,一位年龄教长比较成熟稳重的资深教师,一位有时活泼又小有资历的教师。相当于一位青少年的好朋友,一位稳稳的老师妈妈,一位中坚的承上启下者。这样一个组合同时兼顾了小组成员的不同心理需要,对小组动力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支撑、推动力量。
6.预定干预方案要根据干预效果及时进行调整。
负责我们小组干预方案的制定者程永琛医生,每次都会根据我们干预的效果对下一次的预定干预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以更加匹配小组成员的现状和需要。
7.及时有效的干预小组讨论和督导非常重要。
每次小组干预结束后,朱仲敏老师、吴俊琳老师都组织我们及时进行讨论,我们在这次干预中做的成功之处在哪,哪里遇到了困难,并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在干预过程中,杜亚松教授对我们进行了督导。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小组干预工作的顺利开展。
执笔:李雪芹
单位:上海尚德实验学校
手机:13402175898
邮箱:lixueqin8217#163.com(将#修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