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尚德实验学校

English

校园生态道德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本实践初探

2017-05-24

                               上海民办尚德实验学校 杨路

 

教育不是填充知识,而是点燃火种。

                                            ——(爱尔兰)叶慈

 

(一)现实依据:生态危机与教育忧患

近百年来,生态问题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垂悬在人类面前。人类与自然的生态矛盾日益严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我们罔地球母亲的承受能力,肆无忌惮、毫无节制的开发、利用、掠夺、污染、破坏……全球变暖、草原沙化、资源枯竭、物种锐减、臭氧空洞、厄尔尼诺现象等开始引发人类极度关注,面对因此而产生的生态危机,所幸的是,惶恐不安中,有良知的人们开始警醒、反思、弥补和改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热的关系,合理定位两者的角色,寻求解决之道。

但我国生态道德教育才刚刚起步,理论和实践探索较为滞后,国民整体的生态道德方面的知识和素养薄弱甚至缺乏,仅仅停留在理念宣传、知识传授和较为被动的形式化的活动参与中。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尤其在学校教育环节,没有效地渗透到生态理念灌输、生态课程设计、生态情感体验、生态习惯培养等方面。

 

(二)理论依据:传承文化与时代使命

生态道德,也称为环境道德,在传统道德教育中,人们往往将着眼点放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主要目的在于教会人们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们学会待人处事的方法与技能,而生态道德教育在关注人与人关系的同时,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1]  王正平、周中之认为,生态道德教育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或人与自然关系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社会、换件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2]

中国古代生态道德思想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主要观点有:第一,君子修身,效法自然原则。第二,君子若水,化育万物原则。第三,君子节用,知足知耻原则。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生态伦理学的西方生态道德教育理论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主要观点有:第一,强调各种非人类存在物拥有独立于人类的“内在价值”。人类并非自然界的主人、统治者,而是自然界中的普通一员。第二,人类必须给予自然界非人类存在物以尊重的生存权利。第三,重新确定伦理学的善恶标准。第四,提出伦理学的基础和原则是敬畏生命和大地伦理。人类必须借助“大地伦理”使人类在按照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规律高速动作的同时,也不违背作为大地合法公民的一切生物都必须遵守的生态规律。[3]

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新年致辞中提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是各国人民共同的家园,世界那么大,事务那么多,国际社会需要听到中国的声音,看到中国的方案,中国不能缺席。”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全局出发,2012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同时提出了全面倡导国家、社会及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共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根据十八报告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来抓,要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

 

(三)研究目的:时代需要与尚德校园文化特色

建设生态文明,我们不仅要借助于科学、法律等力量,更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一种道德要求,将生态道德培养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为中学生构建一种全新的道德培养体系,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寻找新的突破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本身拥有稳定的内涵,但是允许不同的学习者进行一定范围内的个性化理解和认识,并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怎样将“生态道德”教育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机结合,成为摆在中国教育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上海尚德实验学校自2013年创办以来,秉承“尚德•启智”的校训,提出了“对人感恩、对己克制、对物珍惜、对事尽责”的师生行动指南,在“参与•体验•感悟”的德育模式下,培养“胸怀大爱、畅想大梦、涵养大气、拥有大智、担当大任”的未来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使他们立志成为“影响世界的中国人。”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生态道德教育的角度,尝试与尚德的校园文化和学生培养目标相结合,诠释和践行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那么,如何推进生态道德教育呢?周精辟认为,要注意三点: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补充;二是知识传授与德育实践相结合;三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渗透。[3]刘惊铎提出了“生态体验”的生态道德教育模式,认为生态体验是一种臻于和谐美善境界的道德教育模式,它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态之三重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和重构道德教育过程。[4]於国波探讨了通过实行理论教育、环境熏陶、实践养成三种途径的有机结合(见下图),增长大学生生态基础知识,引导大学生形成生态意识,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从而使大学生自觉养成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行为。[5]

在了解了於教授针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培养的相关思索之后,我们结合尚德实验学校的学生培养理念及教学环境,尝试探索一种适合我校初中部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模式。

“校园规划之父”理查德·道伯(RiChard P.Dober)也强调了校园的自然环境在校园规划中的重要意义,指出,目前己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整合将会持续对校园规划设计产生影响并使其受益。[6]英国East Tilbury小学由设计师带领着学生和当地居民设计用原木建造的微生物乐园并设置在校园一角,非常适用于甲虫等微生物的生养休息,[7]将校园景观建设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完美的结合了起来。

 

(五)尚德校园生态道德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教育财富蕴含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建议学校教育要围绕人的一生中的四种知识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尚德教育希望在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的开设实施融入生态道德认知的相关知识和理念激发对于学生生态道德情感的培养,经历生态道德意志的磨砺,参与生态道德的实践活动,坚定信念,纠正行为,逐渐养成生态道德的习惯

以“和谐、平等、爱国、友善”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要切入点,从打造“生态校园,绿色尚德”入手,在熟悉美丽的环境中,在潜移默化的自然教育氛围中,在精心设计的课程及活动中,让学生拥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了解地球是所有生灵共同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且互惠共生。无论动物、植物还是人类,所有生命体都是“平等”的我们不是高高在上的“号令天地、改造自然”的“主人”,而应该是赖以生存的,涵“谦卑”之态和“友善”之心的“朋友”。保持自然平衡,创造“和谐”氛围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作为尚德学生,应从自身学业出发,通过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主动的保护意识,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之梦而努力。

 

(六)尚德校园融入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尚德生态道德建设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探究型课程

思想品德

社会

学科渗透课程

德育课程

 

 

主题班队会

 

校本课程

 

学生社团课程

 

社会实践

 

主题活动

 

 

在此框架下和谐、平等、爱国、友善为核心,结合胸怀大爱、畅想大梦、涵养大气、拥有大智、担当大任的尚德学生培养目标,践行对人感恩、对己克制、对物珍惜、对事尽责16字尚德师生行动指南,做到有意施教,无意受教,通过参与、体验、感悟的模式将生态道德理念融入各类德育课程。

 

(七)尚德校园融入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的生态道德教育的方法措施

1. 翻转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偏重知识的教授与接受、应试的技巧与能力价值观的灌输和统一,忽视了学生自主能力、创新意识、实践体验、质疑精神和品格磨砺。生态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仅是一种概念的认知和学习,能用简单的说教来完成她需要与自然和实际紧密联系,方能融会贯通。同样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绝对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解读,必须走入时代的大背景,走入社会的大课堂,走入日趋国际化、多元化的世界大格局,走入人类未来的无限可能

作为主阵地,生态道德教育在在基础型课程中的融合,我们力求与时俱进例如,设计20169月份的第一次主题班会,我们抓住奥运契机进行生态道德教育。2016里约奥运开幕前就遭遇的各种质疑窘境除了场馆建设和运动员村的设施,更多提到的是比赛海域的垃圾处理问题、水质污染严重超标问题,本土热带雨林的遭受严重破坏问题。而开幕式各种环保元素,绿色主题反复运用,又被赞誉为巧妙的两拨千斤巴西创意班主任老师带着学生回看视频,反思热点,组织讨论研究表明,形象和情感记忆,是最为持久。无论是对于新颖的新能源动力火炬台装置的好奇;对于水泥森林中孩子与小小一株植物间的对白的感动;对于场内绿色五环形成瞬间的惊叹;对于全球变暖后水淹Shanghai”刹那的恐慌;对于世界各地高温极值不断刷新的紧张;还是对于里约奥运遗产运动员森林的期待等,所有的情感交织和碰撞都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印记。第二环节,我们再让孩子们回想2008年的北京奥运举办期间,重污染工厂停工建筑工地停建、学生停学、道路限行,方现久违的蓝天白云。中国一定还会再次申办奥运会,可能就是我们家乡上海。到时除了引以为豪的文化名片,我们又能交给世界一张怎样的环境名片?这样的疑问,或许更能引发孩子们的思索,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促动他们的环保行为。我们不应该回避现实,直面问题,勇敢面对,承担责任,尝试改变,也许需要很多年,需要几代人,但美丽中国之梦,一定会实现

 

2翻转课堂设计

同时,在基础型课程的学科渗透上,我们将重点放在课堂的设计上,以情促教,跨科融合尝试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顺序颠倒一下,德国环境学家Rainer Dollase指出,环境教育应做到情感基础第一,不是认知第一,因为对大自然的美施具有环境意识行为的先导在课程结构设计和教材内容编排上,情感入手,注重人文素养、思维能力、知识转换和创新精神

同时环境教育是需要科际整合的教育,健全的生态素养是需要多重学科共同培养的。尚德实验学校在课改实验过程中,鼓励老师们挖掘本学科知识所蕴含的生态道德素材,结合自身的特点,打破各学科各年级教材内容编排中的壁垒,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巧妙融合,尝试跨学科主题单元的教学。

例如,上海版英语、地理、思想品德书中,都有严重的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引发洪水的相关内容和章节。我们确立了环境危机的单元,跨学科集体备课,共同设计。我们在授课的导入中,地理老师尝试使用2016南方地区抗洪抢险的子弟兵感人照片,天灾面前,这些用血肉之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的好男儿,虽不是他们崇拜的颜值担当小鲜肉,但他们的爱国敬业,无愧与责任担当大丈夫。洪水过后,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更为可怕天灾阴影中的隐藏的人祸从而激发学生对厄尔尼诺现象的了解和学习的欲望,引起对于如何更好预防和改善的相关措施,尤其是作为学生培养力所能及的行为和习惯的关注。相关知识的掌握有利于英语课堂中的相关内容的文本理解,有助于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情感铺垫和对环境学专业知识难点的突破,有助于语文教学中的素材积累。面对环境危机,废寝忘食,抗洪抢险是爱国理性应对,专业分析,改正陋习,提升生态道德素养亦是爱国

在六年级科学《认识身边的植物》单元,我们尝试科学和美术课的整合,由科学老师教授如何去观察和识别,美术老师则从如何对所观察的进行描绘的角度,让学生再一次和自己感兴趣的植物亲密接触。第一课时,科学老师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上海城市环境中和校园内外常见的植物。比如最具上海风情的景观植被悬铃木,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学生知道了它为什么会被俗称为法国梧桐,也知晓了其实这种植被并不是梧桐树。我们尚德校园中恰好有真正的梧桐树,让学生进行了比照。第二课时,美术老师和科学老师一起带学生到室外去近距离地观察校园植物。沐浴在阳光中的孩子们非常认真地进行观察和绘制。有的同学甚至作起了小诗:阳光灿烂,绿叶深处,粉蝶嬉戏,心情愉悦。有的同学虽然画得不够优秀,但是感受却是非常深刻:世界上的植物动物没有高级低级之分,只是为了适应环境而生存。

 

3翻转学习环境

   生态道德教育,对于学习环境的要求有其特殊性。尚德在拓展型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把第一课堂延伸到教室之外的无限空间。我校是野生动物保护科普特色教育十佳模范学校、上海市十佳绿色校园、首批馆校合作试点学校,让学生在尚德校园和森林公园发现自然之灵,和谐之美、在动物园、植物园、海洋馆、昆虫馆感受物种之丰,生命之奇、在自然博物馆和科技馆图探究地球之史,自然之。让学生在自然中学习、体悟生命的平等,感受珍稀物种消亡的痛心,了解自然界的平衡与和谐的重要,培养亲密的情感,提升作为地球公民的保护意识、责任心及使命感。

尚德实验学校占地216亩,拥有木本、草本、藤本等丰富的植物类群,据统计,超过120种。从20143月起,我校的郭立祥老师就带领社团学生对校园植物进行观察、鉴别、拍照,并在年底编写了收录113种植物的《上海尚德实验学校校园植物名录》,并绘制了校园植物分布图。以科学学科牵头,语文及美术中心参与,共同研讨制定课程方案,探索校本教材跨年段、跨学科利用的新模式。20169月正式试点使用。科学老师通过课内教学与户外拓展结合,课利用这本教材教会学生识别不同种类的植物,让他们学会对植物分门别类,认识植物各个器官的名称、作用,欣赏植物的多样性;美术老师通过素描、写生、国画等形式,使用这本教材让学生去欣赏、去描绘;语文老师用这本教材让学生在观察和感悟后,用文字去描述、感受。

 

4翻转时空概念

   生态道德教育又一特殊性或者说新颖性体现在它在空间上是错位的[9],在时间上是隔断的。泱泱华夏,五年年文明,中国古代儒、道、佛三家,就蕴含着丰富的让我们引以为傲,并值得学习和完善的生态智慧,历代的诗词歌赋中也不乏,描绘自然之瑰丽,和谐之美好的佳作名篇。怎样利用好我们的国学的经典文化,激发学生爱国激情,学习热情,担负承担传承的使命?语文学科中心编写校本学习资料《中国古代生态道德理念名篇佳句读本》利用早读和午间自主阅读的时间学习,结合我校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读书活动进行展示。

例如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色。儒家从核心概念字出发,推己及人,渐渐扩展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汉代董仲舒明确指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希足以谓仁至宋朝,张载提出了爱必兼爱,爱人也要爱天地万物,尊重并善待自然。[10]道家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唯一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论,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11]

同样,生态道德习惯的养成,生态文明的构建,与个人,与国家,都不是一朝一日可能实现的。但环境问题的改善,会惠泽后代子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需要学生摒弃狭隘的个人利益,放眼未来,步入更大的时空格局,提升创新素养。

作为浦东新区科技创新“十佳”学校,获得上海市“百佳”的我校优秀科技类学生社团联盟(未来科学家俱乐部、小小科学家俱乐部、有机汇种植俱乐部、环保志愿者俱乐部、创客俱乐部,在学生社团的拓展课程设计及学生科技创新类研究课题和小发明的指导中,我们非常鼓励涉及生态道德领域例如,环保志愿者俱乐部学生提出的校园节水方案(“好神拖”系列比传统拖把节水80%以上)、未来科学家俱乐部学生节能装置发明(自动切断电源的门锁装置)针对未来城市空间利用的发明(小区护绿同时兼具美观实用性的摩天轮型自行车停车装置),小小科学家俱乐部做的城市垃圾分类课题探究及校园植物检索系统设计有机汇种植俱乐部完成的校园农庄及垂直绿化墙的设计方案。

从空间上来说,全球化趋势已经无可阻挡,人类进入到全新的历史时代。全球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人类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发展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合作与互动。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还是保守战乱和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虽然存在地域的差异性和综合国力的差距性,但在生态环境问题上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是共同的,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是平等的。友善地给予帮助,虚心地学习经验,认真地聆听世界的和谐之音。

尚德的学生常常利用假期参加各种海外游学项目,我们鼓舞学生关注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举措,在假期团队特别企划中布置相关探究小课题,例如国外垃圾分类处理的方法校园环保和绿色能源利用设施动植物保护细节等。

 

5翻转体验形式

学校教育生态道德教育除了传统的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知识和观念的灌输式教育外,更需要注重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社会实践及主题活动等进行体验式的渗透性教育。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生态道德觉悟,养成生态道德习惯,激发生态道德行为,塑造生态道德人格。

  尚德实验学校每年5月份都会举行科技节活动2016年度的主题是绿动尚德。我校科技总辅导员组织综合理科学科中心、团队和学生会的师生,无数次开会讨论和碰撞,精心策划各项活动,我们充分考虑的学生的参与面,兴趣点、新鲜感,同时兼顾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教师团队的参与和学生的团队意识,采用班级积分制。例如,擅长运动的孩子自行车比慢的比赛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车技并倡议健康的绿色出行;爱好美术的孩子在环保宣传画的设计中用画笔和创意大胆表达自己的环保理念,我们将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制作成尚德版即时贴;喜欢信息科技的孩子,制作微拍视频我和它的故事,用镜头诠释自己与动物和植物朋友和谐相处的瞬间;专研物理的孩子,在飞翔的奥秘鸟类模型和炫酷阿波罗太阳能动力车的比赛中,结合空气动力、光热动力学等物理学知识,发挥自己的创意,不断改良。他们骄傲自己制作的鸟儿翱翔蓝天,自豪自己设计的赛车驰骋赛道热爱植物的孩子,通过认真观察和仔细记忆完成盆栽植物识别大赛;Nature Lover的爱心志愿者更是来到尚德幼儿园,与专业老师们一起,让弟弟妹妹过“5D”体验(视觉、味觉、听觉、嗅觉、触觉)亲近校园的植物;我们的才子才女们也积极投稿参与上海市爱鸟周征文比赛;尚德小科学院的历届的少年爱迪生们走上演讲台,在小发明家论坛上分享自己在环保领域的研究小成果和小发明。在近两周的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老师们无论是作为评委或是亲自上场体验都乐此不疲。

尤其是贯穿整个学期的爱会让你看见的系列活动,孩子们关注到上海现役31条导盲犬的现状。举行大型义捐义卖活动,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募集善款,申请到本年度助养。3月和5月,两次邀请了盲人受助对象,全国残疾人模范人物韩颖老师,为孩子们主题报告,讲述她和自己的眼睛耳思间的感人故事互动环节,在导盲犬训练中心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蒙上双眼进行了体验和分享。动物是人类最忠实和友善的朋友,正如里约奥运马术赛场上华天和他的战马伙伴,它们或默默地奉献,或温暖地帮助,或忠诚地守候,或认真地协助,或贴心地陪伴,或快乐地分享。它们又何尝不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是美丽中国的风景线?

   

6翻转评价方式

  在未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生态道德素养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尚德实验学校走在尝试的前列。我们将节能减耗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回收等写入班级日常规范要求和学生行规守则,作为五星级行为规范示范班重要评价考核指数。我们学生会坚持每年在征集节能金点子和少先队各类相关提案中,寻找尝试点。由学生会或环保志愿者制定实施方案,进行倡议宣传。例如,冬夏季早读时段照明灯打开时间和方式(单排)制度班级和年级废纸收集箱的要求、卫生打扫节水方案推广、夜宵果皮收集制作有机肥提议、学生绿色出行比率不断提高等。

对于学生个体评价,也从唯分数论,逐渐偏向个人综合素养评价。通过培训,要求班主任老师在学生成长手册上教师评语中着重体现孩子生态道德方面的表现。我们计划在试行的自主设计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中增加生态道德方面的评价项,如环保行动(植树、双面用纸等)。

 

6)翻转宣传途径

当今的信息时代,以网络为载体,使得生态道德的内容和理念可以在最大的范围内、最广泛的人群中得以传播[12]尚德充分利用学校官尚德公众微信平台、尚德校友会、学生会公众微信号、班级家长微信群对于生态道德相关知识进行普及、对学生参与的相关活动进行报道和宣传、对于学生的环保行动倡议进行推广、完成学生相关研究小课题的调研、对于生态问题进行讨论和探讨。同时,我们在活动中很多的学生作品、创意和宣传文案,也推送到了团区委、新闻晨报等媒体网站。数字化及互联网使用的高效性、广泛性、多维性、渗透性、趣味性,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激发和教育成效的提高。

 

尚德坚守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的育人信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融合校园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行生态道德范畴下的新颖解读,完成由的转变、跨越和升华培养学生成为胸怀生态良心、坚守生态信念、拥有生态素养、追求绿色中国梦、生态中国梦、和谐中国梦、美丽中国梦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韩京艳.中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探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2).

[2]王正平、周中之.现代伦理学[J].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版,第343页

[3]刘琼.关于和谐社会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周精辟.人与自然之生态道德教育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7,(2).

[5]刘惊铎.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新模式[J].教育研究,2006,(11).

[6]於国波和谐社会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3).

[7]Richard P.Dober Campus Landscape [M] .John Wiley & Sons Inc.2000.76-77

[8]余治富中小学校园景观设计的自然生态研究[J].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J].人民出版社2004 (5)

[10]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J].第三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本

[11]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J].第五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本

[12]徐莹.  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研究[J].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12)

 



微信扫一扫

获得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