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尚德实验学校

English

“参与·体验·感悟”德育模式的构建实施与研究

2017-05-24

一、本课题研究的校本背景

我校创建于20039月,是一所从小学到高)的全寄宿民办学校,由于学校规模大硬件好、办学理念新目标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源,他们相对集中在比较富裕的家庭。生源的特殊性对我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过一年多的艰难摸索,我校学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育教学质量赢得了家长的信赖和同行的口碑,学校声誉日隆,在校生由1300多名发展为2600多名。面对成绩,面对更大的压力,为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好更快地走上有序高效的轨道,学校认真总结和反思一年多来的教育细节,梳理、归纳、提炼、整合,构建成参与·体验·感悟德育模式,并将在今后三年内精心设计,精心实施;认真研究,不断完善;形成积淀,铸就特色。

 

二、参与·体验·感悟德育模式

(一)理论依据

当代中国德育应站在东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把社会适应性与人的个性化发展统一起来,把人生大方向与生活小细节结合起来,把做事与做人整合起来,把知与行协调起来。

为适应时代发展,提高德育实效,我国著名德育专家朱小蔓教授主张把道德价值的学习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是事实性知识。它是关于道德现象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等等的知识。对于这类知识,需要运用一定的逻辑认知学习的方法来掌握。第二是评价性知识。这是人类,特别是本民族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价值经验,包括社会道德准则、规范体系;社会风尚、习俗、道德理想等等。这类知识必须以情感性或体验性思维和态度来加以把握。第三是人事性知识。它是人在直接或间接参与的道德交往关系中由本人领悟、获得的道德经验与体会。这类知识通过榜样作用、舆论传导,奖励与惩罚,更多地通过生动的直接接触,表现出亲近感、认同感、自豪感、内疚感,直达人的感情喜恶、爱好、偏向与兴趣,使参与主体在思想、情感和意志方面相互渗透、交融或互补,使每个个体原有的自我感和人际感增添新质,形成新的、超出任何原有个体的通性。朱小蔓教授强调:这三种类型的学习,在对道德价值的学习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在现代德育中很需要重视,并引导学生学会后两种主要属于情感体验型的学习方法。

我国德育界知名的年青学者刘惊铎博士致力于道德体验研究,先后撰写了《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道德体验引论》、《道德体验是道德教育的真谛》、《道德体验:深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纵深地带》、《德育体验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等文,并在他的专著《道德体验论》中指出:道德体验教育是由约束性道德教育向发展性道德教育转变,由单向式道德教育向双向互动式道德教育转变,由单一道德教育模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道德教育模式转变,由封闭式道德教育向开放式道德教育转变。

这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道德体验学术就是我们参与·体验·感悟德育模式的理论立足点与出发点。

  (二)内涵界定

参与·体验·感悟德育模式是针对传统的灌输模式而提出的。它强调学生对德育过程的参与和设计,强调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主要的德育目标都是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其重要性,感悟其价值,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通过适当的重复和强化,升华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逐渐显现出来。

(三)构建策略

    围绕育人的实效性,遵循主体参与原则、个性化体验原则、反思性内化原则、习惯性实践原则、开放开拓原则选择如下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活动是主体性生成的源泉,是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渠道。但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的全过程,必须精心设计活动情境,抓住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热点重点焦点,调动学生的内需和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动脑、动口、动眼、动手,让绝大多数学生认真专注地投入,而不是走形式,摆架子。凡我校的年级以上的活动都必须成立策划组,执行预案论证制。

2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要通过方方面面让学生感受、体验而内化到心中,成为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等,这是德育的核心,也是成败的关键。所以,学校教育氛围的营造与形成至关重要,它包括校园文化的长期建设,学校-社会-家庭的有机配合,教师形象的天天树立,校风、班风的处处体现等;也包括阶段活动(如校园读书节)的氛围渲染等。本模式强调情感体验,所以,更注重身教示范、情感沟通、人文环境的营造。

3精心实施-----感悟价值

我校每一项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不仅要追求形式的创新和完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美的追求,更要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感悟其价值所在,内化为学生素养。争取每一次都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力争每年都有一次让学生值得回忆的活动,要让学生感悟到母校教育终身难忘

4科学规范-----化为习惯

一种模式的操作,要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必须符合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循序性、可持续性。所以,我们强调科学+规范,情感+习惯德育方法,强调尚德无小事,把小事做好的德育态度,我们坚持抓好细节,持之以恒的德育工作习惯,坚定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的育人信念,培养绅士风度淑女气质的人,培养影响世界的人

(四)模式结构

1.德育过程的基本流程

参与      体验      感悟(反思)     内化     强化      外显(养成)

2.操作说明(案例分析)

苦旅砺志专题教育活动为例

活动系列

      活动内容

      说      明

1)了解中原

网上查阅中原文化、举办中原文化讲座、发相关资料

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原文化,有感性认识和参与的欲望。

2)活动宣传

由学生会学生干部组织学生设计宣传方案,张贴宣传广告,说明苦旅砺志夏令营的目的,并向学生及家长发报名意向表

让学生参与设计,体验活动组织的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

3苦旅砺志夏令营

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河南禺州行)、两天住农家、希望工程捐款、手拉手结队等

亲身体验农家真实生活,真实感受社会,真情感悟人生。

4)反思:珍惜拥有

学生反思活动前和活动中自身存在的不足,联系活动联系生活联系身边实际写夏令营小结。

通过比较通过反思,让学生将体验进一步内化。

 

5苦旅砺志主题报告

全校报告会:走过的路苦旅砺志主题班会、苦旅砺志照片展览、苦旅砺志征文(《尚德教育》报专版)

让参加的学生表达亲身体验,总结理性感悟,让更多的学生间接体验。

 

 

6)招募中原志愿者

学校组织召开座谈会、学生自发招募中原志愿者、拿出零花钱长期资助四位河南禺州学生上学、家长主动与学校联系要求资助河南学生

进一步强化体验,并将体验落实在外在行动,让学生有使命感、神圣感,养成责任感。

从上面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本模式七个环节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也不是每个活动中七个环节都面面俱到;在某一项活动中也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环节,只要实际需要。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七个环节各自有一定的的独立性,相互之间有顺序性,随着活动系列的推进,流程在向前拓展,最后达到外显,并促进习惯养成。同时,我们还能看到体验是贯穿整个过程的,是本模式最重要的环节。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理论目标:道德体验理论怎样转化为德育实践活动即道德体验实践论。

实践目标:构建为体验者喜闻乐见和有魅力的道德体验活动模式,融通道德学习与道德生活的关系,并在课题的行动研究中,优化学校教育工作者德育理念与工作行动模式,真正提高学校德育实际效果。

 

四、子课题申报参考选题(参见附一)

本课题为统领学校德育工作的总课题,总课题负责人:姜晓勇

每个年级组、学科组、相关部门必须围绕自己组室的中心工作,在子课题目录中选择相关子课题进行实践与研究;每位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或班级工作,在子课题目录中选择相关子课题进行实践与研究。

 

五、本课题管理办法

每个实验组室(人)都要参与总课题规划中要求的全程研究,并在自己承担的子课题中体现个性化的优势和探索的侧重点,并在自己的优势领域拿出主打成果和独特方法,促进总课题的研究。

              六、本课题的成果及其呈现形式

本课题成果的主要形式是:学校师生实际精神面貌和精神境界的保持与提高,研究论文,调查报告,活动方案,研究课录像,课件、校本教材,光盘,网站网页等。

 

                                   

 

                                                 

 



微信扫一扫

获得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