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尚德实验学校

English

为什么牢骚总比办法多?

2013-11-01

为什么牢骚总比办法多?

        高三(2)黄冠中

   相信大家都熟知毛泽东的一句诗牢骚太盛防肠断,可为什么《中青报》刊发后引起的舆论大潮中发牢骚,诉苦衷的远远大于挖根源,想对策的?

   就这个事件来说,一方面关心高考舞弊现象的群体无外乎老师,学生云云,社会涉及面窄,自然舆论声微薄,从而寻找办法的少;另一方面受制于老师学生的社会呼吁力,对时事的分析能力有限也是一个原因。

  但是,新近另一些事件让我们不得不清醒地意识到:当一个国家中牢骚声大于甚至淹没了刨根问底、究源竟委的声音时,这个国家的出路又在何方?《小时代》的走红可谓是春雷阵阵,怒骂声、嬉笑声层出不穷,网上褒贬不一的文章也见了不少,但是你有可曾见过一篇制止抑或是预防此类行为再次发生的文章吗?一条被转载了20余万次的俞敏洪的微博这样写道:机场爆炸、商场砍人、孩子被摔、城管打死人。。。。。。中国社会时显戾气。我们不能只单单罗列这些现象,也不能指望肇事者被惩罚就万事太平,更不能无休止地抱怨、牢骚,此刻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戾气的根源在哪里?

  是的,我们的确需要思考,为什么牢骚多于办法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我们的民族在封建的体制下,繁衍生息了整整几千年,且不论行侠仗义、有啥说啥,单是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豪情不是被泯灭在了历史长河中,就是只能在文学作品里成为一种超世的幻想,哪里又来塞万提斯的骑士精神呢?这样的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良民思想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血脉中,只能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因而,在公共空间发发牢骚都业已是感激除四旧的福泽万代,又何以要求更进一步想办法、找对策呢?甚至到了终了,千牢骚、万苦衷也只能化作长叹一声,咽回到肚子里去。

  有人说中国过去的三十年有三大透支:一是透支了山河,二是透支了合法性,三是透支了公信力。无论官方怎么发布信息,专家怎么辟谣,人们的选择首先都是不信。既然是不信,当然也就使得信息早早沦陷泯灭。事实上,人们牢骚大于办法是因为我们不懂,在未知的领域中不过是盲人摸象,然而专家毕竟是专家,他们能够从更专业的角度审时度势,进一步提出救世良方,但是由于近来各种伪专家,比如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的鼓吹吃绿豆治病的那位为代表的一群人,破坏了公众与专家之间的信任的桥梁,阻碍了两个集团的交互沟通,这才导致了人们把想办法的精力全部都入到了发牢骚上去。其实,信任就像是一张纸,皱了,再怎么抚平也不能完好如初。

  再有就是精英阶层、社会公知的水平。从庙堂到江湖,到象牙塔,再到十字街头,有无数精致的却实质粗糙的利己主义者,打着公知的名号招摇撞骗。看看我们的气功大师王林,网络大V“薛蛮子,再好一点的唐骏、方舟子。他们哪能披靡陈独秀、胡适等一代公知吗?不过是一群伪精英文化的产物,占据了原本真正精英的位置,掩过了真正兼济天下,提出救世良方的精英光芒的犬辈罢了。他们埋没真理,扯出弥天大谎,是不惧上帝而惧怕世人的,因为谎言直接面对上帝,而躲避世人。

  牢骚声多过想办法的声音的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微信扫一扫

获得更多精彩